傳知乎拆VIE,意在回國上市?

字母榜從知情人士獨家獲悉,知乎計劃拆除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有可能回歸國內上市。VIE架構指離岸公司通過設立外商獨資企業,與國內公司簽訂一系列控制協議,成為後者的實控人和受益人。同時,離岸公司充當海外上市的主體。
藉助VIE架構,國內公司能夠在滿足本土監管要求的同時,實現境外IPO(首次公開招股),獲得國際投資者的資金注入。過去二十年,這套架構成為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常用工具。

知乎2011年起就開始搭建VIE架構,在著名離岸金融中心開曼群島成立控股公司,並與國內運營主體公司建立關聯。隨後幾年,知乎引入騰訊、搜狗、創新工場、今日資本等投資者,2021年3月底登陸紐交所。

然而,知乎的股價走勢並不理想。掛牌首日,知乎股價報於8.5美元,下跌逾10%;接下來三個月里一度逼近14美元,但隨後震蕩下跌。

截至12月23日美股收盤,知乎股價報於5.28美元,相比52周高點下跌61.9%,相比9.5美元的發行價下跌44.4%。

面對低迷股價,知乎退回國內資本市場,不失為變通之道。而要想回歸A股,拆除VIE結構是必然之舉。

字母榜就此求證,知乎公關表示“沒有得到這方面的消息”,第一大股東創新工場在截至發稿時尚未回應。

一位長期關注互聯網內容賽道的投資人表示,知乎拆除VIE“至少現在不太可能,沒有任何理由要拆”。

不過,知乎近期的一些動作透漏出蛛絲馬跡。

12月21日,知乎國內運營主體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者天下公司”)發生工商變更,騰訊、搜狗、創新工場等10位股東清退股份,由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接盤。

變更完成後,智者天下公司僅剩兩名股東,分別是周源(持股99.31%)和法定代表人李大海(持股0.6933%)。

知乎回應稱,本次架構調整是公司治理的正常變動,知乎實控人、重要股東及其持股比例均沒有變化。

此外,直接參与此事的漢坤律師事務所合作人王歡在一篇知乎問答中稱,Pre-IPO投資人選擇合適時機退出境內運營主體,是採用VIE架構的中概股公司的常規操作,知乎並非個案;退出原因則與上市后“內部控制和外部監督日益加強”有關。

不過,如果與拆除VIE、回國上市的傳聞聯繫起來,知乎的這一操作就有了更多韻味。

假如知乎未來登陸A股,實際開展業務的智者天下公司很可能成為新的上市主體。那麼知乎提前梳理這家公司的股權結構,既不引人注目,也埋下了一手伏筆。

另一方面,知乎大股東騰訊在互聯網反壟斷浪潮面前,已經開始轉變航向、縮短戰線。

就在媒體曝出知乎股權變更的同一天,騰訊宣布將其持有的4.6億股京東股權派發給股東,對京東的持股比例從17%降至2.3%,不再是第一大股東。

京東是騰訊最有價值的投資之一,一直是騰訊在電商板塊的關鍵棋子,尚且被果斷切割;相比之下,騰訊沒必要在問答社區賽道長期纏鬥,從知乎國內運營主體退出並不意外。

知乎如果轉戰國內,其股權結構或許將出現許多新面孔,人民幣基金將成為主角。

騰訊作為大股東,徹底清空在知乎國內運營主體的持股,恐怕並非簡單一句“常規操作”可以解釋。

股權投資領域的專業人士向字母榜表示,國內公司通過VIE架構境外上市后,股東可以選擇清空國內主體的持股,也可以不清空。這主要取決於股東自己的想法,例如不希望外界看到自己持有國內公司股份,或者出於反壟斷之類的考量。

但在一些情況下,大股東會繼續持有國內公司的小部分股份,在傳遞支持態度的同時增強控制權。尤其是當公司有國內上市計劃時,這種持股就更加必要了。

這種做法已有先例。2019年,一點資訊啟動拆除VIE架構,準備回國上市。最大股東鳳凰網出讓了大部分股權,但在資本運作完成後,仍然保留5%股份,籍此表達力挺。

而在知乎一案中,騰訊並沒有繼續留在智者天下公司的股東名單上。如果騰訊打算繼續參與知乎未來的回國上市,那麼此時退出國內主體意義不大。

此外,騰訊從被投公司“有序撤離”時,宣傳策略大不相同,可以管窺騰訊的某些戰略思考。

12月23日,在宣布派發京東股份、大幅減持的公告中,騰訊強調“雖然我們直接持有的京東股份大幅減少,但京東仍將是我們重要的戰略夥伴,我們之間的戰略合作關係還會繼續保持,雙方團隊的深厚友情不會變化”。

此外,騰訊和京東將繼續保持互惠共贏的商業合作關係,包括現有的戰略合作協議;騰訊目前沒有進一步減持京東的計劃。

話里話外,騰訊都在傳遞一種信息:無論持股多少,京東仍然是騰訊最穩固的盟友,雙方的關係不會波動。

但對於知乎,同樣是清倉股票,騰訊並未回應外界的種種猜測,而是由知乎自行解釋澄清。這固然與兩件事的性質不同有關,卻也折射出京東和知乎在騰訊眼中的不同分量。

另一方面,假如知乎不得不強行讓老股東離場,單從投票權來看,周源和管理層有很大機會做到這一點。

周源

周源

騰訊分別在2015和2017年兩度投資知乎,上市時已經成為後者的第二大股東,持股12.3%,僅次於天使輪進入的創新工場。

不過,由於知乎同股不同權的安排,騰訊的投票權只有7.1%。相比之下,周源持股8.2%,卻握有46.6%的投票權。

但從各方面因素來看,知乎和騰訊的關係並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即使有一天分道揚鑣,大概率也是各取所需,好聚好散。

收縮戰線已經成為騰訊的新剛需。騰訊需要儘快從一些次要戰場上抽身,把精力集中在自身主業上。

過去十多年,騰訊不斷擴張版圖,除了社交和遊戲兩大基本盤,還通過投資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快手、B站、知乎等公司,涉足電商、本地生活、出行、內容社區等多條賽道,與“阿里系”並列中國互聯網兩大山頭。

但在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列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騰訊、阿里、字節跳動等頭部公司必須主動“瘦身”,而問答社區這樣的邊緣業務首當其衝。

騰訊有可能不會繼續與知乎一路同行,但這與知乎的利益並不存在根本衝突。後者將能夠更方便地梳理股權結構,引入新的人民幣投資者,為回A鋪平道路。

知乎如果拆除VIE回歸國內資本市場,將從多個維度上受益。

首先是減輕信息安全壓力。知乎是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問答社區,月活躍用戶超1億。回國上市將有助於管控潛在風險。

另一方面,知乎回歸A股,將有機會獲得更高的估值水平。

知乎股價萎靡,與長期虧損有關,但海外投資人看不懂知乎的商業模式,也是關鍵障礙之一。

自上線以來,知乎常被拿來與美國問答網站鼻祖Quora做對比。兩者的產品形態和運營模式十分接近;知乎赴美上市時,投資人自然而然地將其視為Quora的翻版。但實際上,兩大平台的商業模式差異明顯,並不能直接對標。

Quora比知乎成立早一年,但商業化進展非常緩慢,多數時候靠風投資金生存。最近幾年,Quora的廣告收入有所增長,成為主要營收來源;還在今年8月開通了Quora+,訂閱會員能夠閱讀付費內容。

相比之下,知乎的賺錢方式要豐富得多。2018年起,知乎在傳統廣告業務之外,先後布局知識付費、短視頻、直播、電商等板塊,試圖拓寬收入來源。

傳知乎拆VIE,意在回國上市?

財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廣告業務佔到知乎總營收的40%,商業內容解決方案佔3成,會員收入佔2成,其餘收入來自在線教育和電商等業務。

但對於大多數美國投資者而言,知乎等於“中國版Quora”的觀念根深蒂固,也就很難給出高估值。按最新股價計算,知乎市值不到30億美元,甚至低於2019年F輪融資的估值。

另一方面,瑞幸財務造假醜聞后,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公司的懷疑情緒十分濃厚,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甚至公開呼籲“不要購買中概股”。這在客觀上推動了知乎等公司的回歸。

通過回國上市提振股價,已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屢試不爽的做法。例如,360公司2016年4月從紐交所退市,私有化價格為93億美元;2018年2月登陸上交所后,受到投資者熱烈追捧,股價一度飆升至600億美元。

知乎也有機會複製同樣的神話,但這裡面的風險也不小。

與美股相比,A股的上市要求十分嚴苛,涉及公司業務、財務指標、股東構成等多個維度,知乎要想達標,需要花費一番心思。

據專業人士透露,一家公司拆除VIE架構,通常需要一年半左右,最快也要6個月以上。以互動百科為例,它用了6個月拆除VIE架構,又花費了半年多才在新三板重新掛牌。

還有一些公司,原本計劃回國上市,卻在拆除VIE結構后遲遲沒能上岸。

一點資訊2019年初即已啟動私有化,公司管理層稱拆除VIE架構后,將為公司回歸國內A股或科創板上市創造充分條件。但時至今日,一點資訊仍然未能二次上市。

對於持續虧損的知乎而言,這顯然不是好消息。

今年第三季度,知乎凈虧損2.7億元人民幣,同比擴大145%。若拆除VIE后無法回A,知乎將面臨一定的資金壓力。這也為知乎的回國上市之路增添了許多變數。當然,回國上市並不只有回A一條路,港股上市可能是更現實的路徑,這條路上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了。

知乎被傳拆除VIE架構,折射出這套上市工具在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的價值變遷。

中國互聯網公司第一次引入VIE,可追溯至2000年的新浪網上市。在當時,VIE架構巧妙解決了公司控制權和合規性的問題,獲得中美兩國證券市場的認可,大獲成功。

但過去二十多年,VIE架構也顯露出一些短板,並在實踐中被不斷修正。

典型案例之一是支付寶股權轉移事件。2009~2010年,馬云為了讓支付寶獲得支付牌照,將支付寶股權分批轉移至自己名下的內資公司,並與阿里集團大股東雅虎和軟銀一起設計了VIE架構,后兩者間接掌控支付寶。

但到了2011年,馬雲以“牌照審批形勢”為由,單方面終止VIE協議,引發軒然大波。馬雲隨後辯解稱,自己的行為“不完美,但正確”。此事以阿里向雅虎和軟銀提供補償告終,而支付寶也順利拿到了支付牌照。

如今回過頭來看,如果支付寶仍然受到VIE架構的制約,是否能拿到支付牌照將存在巨大變數。馬雲的選擇固然存在爭議,但最符合現實情況。

一年後,又發生了新東方清除VIE公司股東一事。新東方以簡化股權結構、加強公司治理的名義,清理了國內經營實體的10個股東股份,全部轉移至俞敏洪手中。此事導致新東方遭遇SEC調查,股價大跌。

不過,這些事件並未導致VIE架構被徹底否定。

時至今日,VIE架構仍然是中國科技公司登陸美國資本市場的主要通路,而監管部門也長期保持了默許和寬容的態度。

不過,與十年前相比,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公開發行渠道拓寬了不少。除了美國股市外,國內的A股和科創板、新三板,以及港股市場,都成為IPO的選擇之一。VIE結構是否存在、如何存在,歸根結底要符合公司業務需求。如果VIE不符合需求,那麼完全可以拆除。

在這一時代背景下,VIE架構已經不再是唯一答案。就連開啟VIE時代的新浪,也在2021年宣布私有化。知乎有望成為步其後塵的又一家中概股公司。(武昭含亦有貢獻)

(0)
上一篇 2021-12-25 12:28
下一篇 2021-12-25 12: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