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球或許能解釋宇宙物質-反物質的不對稱之謎

宇宙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是宇宙為什麼由如此多的物質組成,而不是反物質。從本質上說,這就相當於在問:為什麼我們會存在?近日,一組理論物理學家表示,他們已經知道如何回答這一謎題,而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探測一種奇異量子物體產生的引力波。

反物質之謎-預告片(中英字幕)

Q球是一種理論上存在於量子場的“團塊”,形成於宇宙大爆炸后的瞬間

Q球是一種理論上存在於量子場的“團塊”,形成於宇宙大爆炸后的瞬間

這種奇異的量子物體便是“Q球”(Q ball)。我們知道,每一種普通物質粒子都有相應的反物質粒子,但反物質的特性與物質相反——當二者相互作用時,就會發生湮滅。今天的宇宙中,物質的總量遠遠超過反物質,但宇宙學家相當確定,宇宙誕生之初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這些物質和對應的反物質應該會相互湮滅,從而使宇宙中沒有任何物質。但現實是,物質普遍存在,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研究人員正逐漸揭開這個謎題。

一個潛在的解釋可能來自Q球,這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宇宙像氣球一樣迅速膨脹之前形成的“塊”。這些理論上的物體將包含它們自身物質-反物質的不對稱性,意味着在每個Q球中會存在不相等的物質和反物質部分。當這些Q球“爆開”時,它們釋放出的物質比反物質更多,同時產生時空漣漪——引力波。研究人員在10月27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一篇新論文中表示,如果這些物體真的存在,我們可以利用引力波探測它們。

根據粒子物理學,宇宙的結構被不同的量子場所覆蓋,每一個量子場都描述了空間中所有點的某些性質(比如電磁特性)。這些場的波動產生了構成我們物理現實的基本粒子。為了說明這些場是如何工作的,我們可以想象一張中間放着一個保齡球的蹦床。保齡球導致的蹦床形狀變化代表了磁場中任意一點對宇宙的貢獻——越靠近中心凹陷,勢能越大。正如蹦床表面的形狀決定了彈珠如何在保齡球周圍滾動一樣,場的“形狀”也決定了場的行為。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伊恩·阿弗萊克和邁克爾·戴恩在1985年提出了一種理論,試圖解釋宇宙中物質-反物質的不對稱。他們指出,控制宇宙早期暴脹過程的量子場必須相當“淺”,從而使暴脹能夠發生——換句話說,位於蹦床中心的保齡球應當不是很重。正如一顆彈珠在保齡球凹陷處滾動時不會增加或減少太多的速度,量子場的形狀也意味着控制宇宙暴脹的能量一直是均勻的。

由於暴脹需要這種均勻性,因此量子場不能為了產生粒子而與其他場(可以看作是其他蹦床)產生太強烈的相互作用。但根據阿弗萊克和戴恩的理論,這個場會以某種方式與其他場相互作用,產生比反物質粒子更多的物質粒子。為了保持這種均勻的形狀,量子場將這些粒子以“塊”的形式包含了進去。

新研究的第一作者、科維理宇宙物理學和數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格雷厄姆·懷特說:“這些塊狀物被稱為Q球。它們只是量子場的結塊。”隨着宇宙的膨脹,這些Q球一直在周圍徘徊,“它們最終會成為宇宙最重要的部分,因為與宇宙的其他部分相比,它們擁有更多的能量。”

但這種情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當Q球消失時——使宇宙中充滿了比反物質多得多的物質——它們消失得如此突然,以至於產生了聲波。這項新研究提出,這些聲波是時空漣漪,也就是引力波的來源之一。格雷厄姆·懷特的團隊認為,如果這些引力波真的存在,科學家就可以在地球上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激光干涉空間天線(LISA),以及位於地下的愛因斯坦望遠鏡等探測器進行測量。

當然,這並不是解釋宇宙物質-反物質不對稱性的唯一理論。格雷厄姆·懷特對此表示理解,他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令人興奮的時間節點,有機會去證明其中可能正確的理論。“我們將在21世紀30年代啟用一大批儀器,希望能探測到引力波,”懷特說,“如果我們能真的探測到它們,那將非常令人興奮。”

不過,即使探測器沒能發現這些Q球產生的引力波,也可能是個好消息,因為這意味着一些更簡單的理論可能是正確的——而且更容易驗證。“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次不會失敗的嘗試,”懷特說道。

(0)
上一篇 2021-12-21 11:20
下一篇 2021-12-21 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