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當前電動車在全國的減排效果不夠顯著

全世界都在關注碳排放。在剛剛結束的G20峰會上,各國領導人達成協議,承諾採取“有意義和有效”的措施以實現將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的目標。世界各地都在設定減排目標和時間表,我國作出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諾。

學者:當前電動車在全國的減排效果不夠顯著

隨着汽車在我國的快速普及,控制汽車的碳排放變得格外關鍵,推廣電動車就被視為降低碳排放的一個重要舉措。國家和地方推出了各種對電動車製造和消費的補貼優惠政策,甚至給電動車汽車用戶提供稀缺的車牌。事實上,通過增加電動車比例、減少燃油車比例確實讓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減少了碳排放(以及一些其他廢氣排放),讓人們切實感受到空氣質量的改善。

然而,從全國層面考慮電動車碳減排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在一些地區如華北、華東地區甚至比不上碳排放最少的燃油車。而究其原因就在於我國電能主要是煤發電,佔比大約是70%。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中國每度電平均排放580克二氧化碳,而這個數字在加拿大是123.5克、德國是295.8克、美國是352.5克。根據中國汽車生命周期排放評價研究工作組2019年“汽車生命周期溫室氣體及大氣污染物排放評價報告”(以下簡稱“汽車排放報告”),用戶端每度電二氧化碳碳排放是全國平均725克、華北平均1318克、華東平均840克。

以車型相仿的特斯拉Model 3和豐田純燃油混合動力車普銳斯 (Prius)每100公里二氧化碳排放為例,特斯拉Model 3城市行駛每100公里平均用電19.57度、高速行駛平均用電17.75度。豐田普銳斯城市行駛每100公里平均用汽油城市7.14升、高速行駛平均用油6.53升。(基礎車能耗經濟數據來源https://www.fueleconomy.gov/feg/findacar.shtml)

如果採取“汽車排放報告”二氧化碳排放數據,特斯拉Model 3每100公里城市用車全國平均排放是14.19公斤,在華東地區(包括上海)是16.44公斤、在華北地區(包括北京)25.79公斤。如果是高速路用車全國平均排放是12.25公斤,在華東地區是14.19公斤、在華北地區23.41公斤。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數據,每度電等量汽油二氧化碳排放252克,而生產等量汽油排放77克,所以使用每度電等量汽油二氧化碳總排放是329克。以此計算豐田普銳斯每100公里平均城市用車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是13.00公斤、高速路用車平均排放是11.88公斤。由此可見,豐田純燃油混合動力車普銳斯碳排放低於特斯拉碳排放。

綜上所述,燃油車可以有比電動車更低的碳排放,但這個優勢有幾個特殊前置條件:

一是因為電動車碳排放受制於發電碳排放高,我國目前發電碳排放高是一個主要因素。如果電動車在發電排放低的區域,比如加拿大,它就具有減排優勢。此外,如果電動車能利用無法上網的清潔能源發電(比如居民家庭的屋頂光伏發電系統等),它就具有減排優勢。

二是因為我們選擇了與效率最高的燃油車比較。大部分燃油車效率遠遠低於豐田純燃油混合動力車普銳斯,碳排放更高。根據“汽車排放報告”,總體上電動乘用車碳排放要低於汽油乘用車。

三是電動車確實可以大幅降低人口眾多的城市碳排放和其他燃油車尾氣排放,有利於市民身體健康。更全面比較還應該包括汽車製造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其他有害物質排放、原材料供應等等因素。

基於上面分析,我們應該有一個清晰認識。

首先,要明確降低碳排放的關鍵是降低上游生產能源的碳排放、降低發電中的碳排放。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讓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碳化石能源。

二是在電能碳排放降低到足夠水平之前,降低燃油車碳排放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過渡路線之一。特別不應當過早放棄燃油車,可以通過推廣燃油混合動力車等節能技術實現降低碳排放。可以充分利用燃油車生產製造這個成熟的產業鏈、及其完備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加油站)。

三是推動電動車不可以一刀切,要根據國內及區域具體情況。大城市乘用電動車和小物流車確實可以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可以與電網容量匹配情況下支持其發展。而對於城市間城鄉間長途交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會非常高,應該慎重考慮。

第四點也是支持前一個建議原因之一,電動車推廣在技術上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慮湧現出的新技術。特別要考慮到氫能車,包括日本、美國、歐洲已經開始推廣的燃料電池車,以及歐洲開始起步的氫內燃機車,都是零碳排放。與電池電動車相比氫能車在重載和長途運輸上更具優勢。(註:燃料電池車是將氫直接轉化成電,所以也是電動車。)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燃料電池車是基於高壓系統實現運氫、儲氫、供氫,其發展的主要阻力是缺乏加氫基礎設施,因為目前基礎設施成本高安全性尚有疑問。正在開發的最新技術,是基於液態有機儲氫的氫能車。因為它在常溫常壓下以液態形式儲存,運氫儲氫加氫將像運儲加汽油一樣容易,將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石油基礎設施。而當這個技術路線成熟,將可以做到實現零碳排放的同時又保證安全且低成本運營,也應該被納入決策者的視野進行統籌考慮。

(作者陳宏為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朱啟貴為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黨委書記)

(0)
上一篇 2021-11-08 23:13
下一篇 2021-11-08 23: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