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Netflix劇版開拍在即 本土版推出首發預告:影視化“重塑”科幻文學?

上月底,流媒體平台網飛再度高調預熱劇版《三體》,公布更多團隊成員名單。11月3日,騰訊的本土版《三體》也高調推出視頻首發預告,預告中出現紅岸基地、幽靈倒計時、古箏行動等書中場面,主演張魯一、於和偉、陳瑾、王子文、林永健、李小冉也逐一亮相,將“三體熱”推向又一個高潮。與此同時,另一部科幻題材大片《沙丘》正在國內外創下不錯的票房

一年多來,人們一方面對不時有新消息傳出的《三體》影視改編抱有期待,另一方面,擔心也不斷悄悄堆積:類似《三體》這種“大題目”科普,製作團隊越來越難構建出令多數科幻迷和影迷都滿意的敘事框架。

儘管《沙丘》和《星球大戰》系列都交出不錯的票房成績,但不可否認,在票房通脹時代,科幻影視化作品的票房已無法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樣一枝獨秀,且各路人馬和資金爭相湧入影視化科幻的勝景,同樣已是明日黃花。

“奇迹時代”,科幻變現實

科幻影視化僅存表面風光?從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年)算起,科幻文藝的歷史已長達203年。舉世公認的第一部科幻電影——法國的《月球旅行記》拍攝於1902年,迄今已過去119年。在20世紀這個“奇迹時代”,凡爾納小說中的“幻想”紛紛變成現實甚至回憶,就連英國作家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世界大戰》中勾勒的“未來戰爭”場景,也很快被兩場真正的世界大戰證明“科幻得還不夠”。冷戰時期,美蘇等國斥巨資在最能激發科幻想象力的外太空針鋒相對,在幾十年時間裡不僅刺激着科幻作家、影視業者、投資者的創作、製作和投資衝動,也持續激發觀眾的科幻熱情和想象力,促使他們持續不斷地貢獻熱度和票房。在這種相輔相成的熱度推動下,《星球大戰》《沙丘》系列才能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飛衝天。

如今科技繼續日新月異,然而昔日只為“壓倒對手”而不惜代價的大手筆卻越來越少,科幻影視化的“翅膀”——太空科技奇迹越來越具象化,很難重演阿波羅登月、航天飛機上天那種偶像化的全民熱潮,從創作到投資,再到票房,都有些欲振乏力。

從“科學幻想”到“科學幻滅”

儘管悲觀科幻與樂觀科幻、軟科幻與硬科幻之爭貫穿始終,科幻也經歷了從下地入海到登月探天,從人類到“超人類”等一系列演變,但有一個脈絡十分明晰:科幻的歷史,劃出一條從“科學幻想”到“科學幻惑”,再到“科學幻滅”的軌跡。

早期的科幻作品大多充滿探索主義精神,對科學的力量充滿信任和好奇,認為許多現實中的難題,在幻想中的未來高科技面前都能迎刃而解。一時想不到解答的難題,則是“科學的幻想”,或“幻想的科學”尚未達到相應火候所致。

二戰後的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萊因“科幻三傑”時代,科幻作品仍延續戰前“對科學充滿幻想”的路線。不論是“機器人+外太空”的阿西莫夫,或預言了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的克拉克,在他們的筆下,科技是解決難題的利斧,而解決更大難題的途徑則是更高水平的科技。他們不僅對科技充滿信心,更對人類掌握科技的能力也信心十足。

所謂“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以及機器人在不違反前兩條定律的情況下儘可能保護自己),與其說是科幻框架,不如說是人類以自己的意志、架構,規範非人類文明的一種嘗試。也就是說,“黃金時代”的科幻創作人依然堅信人類智慧可以駕馭科技,並解決一切問題。這種對科技和人類的信心,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的新浪潮中受到衝擊,巴拉德、奧爾迪斯等一大批英國科幻作家開始對“科技萬能”“人類智慧萬能”無所適從。儘管他們的作品因“不夠科幻”曇花一現,但繼之而起的“賽博朋克”風格回歸傳統科幻路線,但科學和人類智慧不再能解決一切麻煩,恰恰相反,他們常常自己變成麻煩的創造者和發源地。

影視改編還能熱多久

幾十年來,“科幻性善論”和“科幻性惡論”這兩個話題持續為科幻影視作品保溫續熱,並為更商業化的科幻影視作品“打底”。阿西莫夫、克拉克等科幻作家的長壽(包括年齡和創作生命),更讓這一熱度的餘溫一直延續至今。剛熱了一把的《沙丘》,便脫胎於與克拉克、布雷德伯里等“老前輩”同時代的名家赫伯特原作。不過,當今時代已有不少受眾議論“票房更多靠疫情烘托”,更有人吐槽“像《星戰》系列一樣,在未來世界里讓角色們進行中世紀的冷兵器騎士對決,實在太老土”。

即便“大劉”也已成名許久,且因“改編難”一直讓許多影視團隊猶豫不決。如今終於有人出手當然是好事,卻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科幻原創的青黃不接——製作者和投資者寧可去挖《星球大戰》《沙丘》這樣的老作品,寧可冒險改編高難度的“大劉系列”,也不敢輕易對新生代原創賦予過多幻想。

《三體》導演楊磊稱,“一個好的科幻,是要有現實意義的。看了這個科幻,也許就是明天的現實。”對於當今許多觀眾來說,特效不再是科幻大片的專利,也不再充滿刺激和新鮮感——科幻片原本的優勢正不斷減弱,故事性差的劣勢開始變得突出。當然,科幻“懷舊飯”暫時還可以“吃”,畢竟《星球大戰》《沙丘》等還是票房保證,《三體》也將搭上這趟車。而相對故事性好一些的作品,如國內票房創紀錄的《流浪地球》)也能一鳴驚人。當特效不再完全充滿吸引力,科幻作品將向何處去?在後特效時代,倘若故事性差的瓶頸不能突破,科幻作品影視化之路也將越走越窄。

(0)
上一篇 2021-11-05 08:05
下一篇 2021-11-05 08: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