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進“醫美陷阱”里的年輕人:被困在容貌焦慮的漩渦里

每次,只要微信群里有人分享醫美折扣項目馨馨不管在幹什麼,都會馬上停下,立即報名。“除了家裡的群,這是我唯一沒屏蔽的群,有消息就看,有項目就搶。”每次“搶到”便宜的項目,馨馨都暗暗鬆口氣。若是錯過了消息,沒有“撿到”打折項目,她會不自覺地感到心裡空落落的。

20出頭的年紀,她幾乎嘗試了所有的臉部醫美項目,眼睛、鼻子、下巴、下頜角全都“動過刀”。

因為工作能接觸到一些整形機構和醫生,馨馨近水樓台加入了很多醫美營銷群。群里不定期會有一些促銷活動,運氣好的話,還能碰上免費的醫美項目。這也是馨馨工資不高但一直沒動過換工作念頭的原因。

直到她坐進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醫師石蕾的診室。

“整張臉一塌糊塗。”石蕾直言,第一次見到馨馨,自己被嚇壞了。“她的每個項目都做得很失敗。”

“修復貴不貴呀?”馨馨試探着問石蕾。

“你當初花了多少錢做項目,可能需要至少2~3倍的費用才能修復。”石蕾說,不管是大家司空見慣的雙眼皮手術還是其他更複雜的醫美手術,修復費用都遠遠高出初次手術時的花費。

當初搶優惠時暗自高興省的錢,在醫美修復手術面前,顯然是杯水車薪。馨馨盤算着自己每個月幾千元的工資,“等我攢到錢再說吧。”

“醫美是消費行為,但在醫美消費群體中,60%以上是25~35歲人群,真正能在醫美上花的費用非常有限。”石蕾說。但她發現,沒錢的年輕姑娘們成了街邊美容院、居民樓里的工作室、甚至是一些提供上門服務的小作坊的目標用戶。“一塊錢做醫美”“團購醫美”,年輕人總是會哄搶。

“小紅書、微博、朋友圈,甚至短視頻平台‘種草’,都敢嘗試。”石蕾不理解這些愛美的年輕人怎麼就對網紅博主這麼信任。“有人去查過嗎?這些打扮得光鮮亮麗的網紅博主,真的有系統學過基礎醫美知識嗎?”

“網上的內容良莠不齊,如果醫美消費者都從這些渠道獲取信息,沒有專業醫生把關,當你終於鼓起勇氣去嘗試,可能轉頭就掉進坑裡了。”石蕾坦言,熱衷於醫美的年輕人往往等到出了問題,需要修復,才想起來要去醫院找醫生。

一次失敗需要用數年不斷的修復來彌補

“我可能有一半的手術都是在做修復。”作為整形外科醫生,石蕾的診室里,接待的需要修復的醫美消費者並不比來找她做醫美項目的人少。而且,她能明顯感覺到,隨着醫美消費人群的增加,醫美修復的人群也在增加。

有的人,可能只有過一次主動的醫美消費,卻在之後的幾年甚至十幾年裡,都奔波於做補救。

8年前,年僅17歲的瑤瑤就是重度醫美愛好者。網上流行什麼她就整什麼,社交平台哪個項目“種草”、哪個上熱搜,她都要馬上安排上:A4腰火了去吸脂,精靈耳熱了那自己必須有……臉越削越小,鼻樑越墊越高,但她並未獲得理想中越來越自信的容貌,反而成了周圍人眼裡的“怪物”——25歲的臉看起來像45歲。

瑤瑤沒辦法接受這樣的自己,找到石蕾說:“醫生,您不能拒絕我,您給我做點什麼吧。”

總得做點什麼,好像一個金箍,扣在那些愛美的年輕人頭上,也給了網絡上不合規的“科普貼”可乘之機。很多所謂的醫美機構、網紅達人運營着自己的賬號,發布沒有經過專業審核、隨意可在平台展示的“親身測評”,吸引着衝動的消費者。“輕醫美七天拆線,無須請假”“馬上化妝,美美出門”“168元團購光子嫩膚”的廣告像是滴答的時鐘,敲擊着愛美者的心。

這些年輕人對醫美的隨意態度讓石蕾感到驚訝。“哪能輕易動刀呢?修復哪有那麼容易?”石蕾說。

求美者被困在容貌焦慮的漩渦里

在求美者的敘述中,石蕾還原了他們做醫美上癮的原因——容貌焦慮。馨馨想通過醫美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瑤瑤渴望擺脫“平庸”……畢竟,誰不想擁有一張完美的臉呢?

“精靈耳真的太香了!沒想到耳朵對顏值還有這麼大的影響,看到身邊姐妹打了以後效果很好,真的被驚艷到了,耳朵一出來臉都小了一圈……給耳朵打玻尿酸疼是真的疼,但為了美,這點疼又算什麼呢?”看着文案上方的before、after對比圖,瑤瑤又動心了。

在石蕾看來,所謂的追求“精靈耳”不僅想法奇葩,甚至還和傳統審美相悖。“20世紀60年代有一種手術叫招風耳矯正手術,就是用手術把耳朵背回去,和‘精靈耳’剛好相反。大家說‘精靈耳’上鏡會顯得臉小,但實際上這有一個前提,就是本身你的臉就要很小。如果你的臉很大,耳朵可能要有米老鼠的那麼大才能顯臉小。”

石蕾認為,輕微的容貌焦慮可能每個人都有,尤其是女性,時刻關注自己是不是胖了、臉色不好了,而像“精靈耳”這樣的扭曲審美是不可思議的。

石蕾也會有輕微的焦慮,要上台演講,突然發現眉毛還沒畫,就會到處找眉筆;做訪談時經常想自己的衣着、妝容夠不夠得體。“實際上換一個角度想想,誰關注這些呢?有容貌焦慮可能是對自己的要求過高了。”

“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把自拍發到網上,可能會得到別人負面的評論,在這種情況下焦慮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容貌焦慮需要有一個度,如果你過度關注自己,認為求職失敗是別人覺得你太丑了,追求的人不愛你是因為你太丑了,這種想法要好好反省一下,是不是你容貌焦慮的問題太嚴重了,需要心理醫生干預一下。”石蕾說。

石蕾表示,跟着“種草”而焦慮,相當於把自己的審美交給了流行。但流行永遠在變,一張臉能經得起幾次折騰?特別是,有一些偽裝在社交平台的“科普”,可能是等待醫美小白的陷阱。

社交平台上的醫美陷阱

文文的微信好友小楊是個醫美達人。從“王醫生的成功案例分享”“李醫生的團購福利”到她自己“做了無數的醫美項目,體驗過失敗與成功,所以比整形醫生更有發言權”的雞湯,小楊的每條朋友圈都是精緻的文案加九宮格圖片。

很長一段時間,文文都會很認真看小楊的朋友圈。特別是身邊有朋友面部微調后,文文也把做雙眼皮提上了日程。第一時間,文文就跟小楊諮詢了。術前術后對比照、名醫主刀、流行款式、特定優惠……小楊一口氣發來20多條微信,面面俱到。

但等到手術那天,文文並沒有見到微信里那位“雙眼皮名醫”,卻在小楊的勸說下,躺上了手術台。術后,滿懷期待的文文等來了一雙腫得像電燈泡的眼睛,原本該是自然、“媽生款”的雙眼皮上多了兩條“肉條”。

文文並不是個例,有網友分享了自己被微信好友“下套”的經歷:在認識近5年的微信好友介紹下做的“單側耳軟骨鼻綜合”和“膨體鼻基底”。這個朋友在她朋友圈裡賣美瞳等雜貨,兼顧做美容推廣。通過她可享受七折優惠,甚至12期分期付款。做完之後,文文發現自己的鼻子越來越歪。

“隨着社交媒體上的‘種草’,越來越多年輕人把有心人的營銷奉為圭臬,最後掉入營銷者的陷阱。”石蕾認為,科普,網絡只起到了很大的“普”作用,沒做到“科”。“就像網絡給大家普及了刷酸(指將化學製劑塗在皮膚表面,導致皮膚可控的損傷后促進新的皮膚再生——記者注)可以去除角質,但是有什麼禁忌、不良反應很少有人知道。”

8月11日,國家葯監局官方網站發布文章,提示公眾科學認識刷酸美容。文章表示,“刷酸治療”需在具有醫療資質的醫院或診所,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其所使用的“酸”並不是化妝品。

但是,在小紅書、微博上,依然還能檢索到“在家就能刷酸”“手把手教你刷酸”的營銷文章。

在石蕾看來,不應該去苛責一個人的醫美需求,也不能輕視醫美這個行為。但是,需要用專業去引導需求。

“目前的醫美市場還很年輕,大家要在龐雜的信息中保持理智。”石蕾提示,求美者要慎重,找正規醫療機構,多向專業醫生諮詢。“在整個醫療過程里,醫生的技術、審美、專業度,會保證你在安全的基礎上安心地變美。”

(文中馨馨、瑤瑤、文文、小楊均為化名)

(0)
上一篇 2021-08-31 10:37
下一篇 2021-08-31 10: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