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起一道金色光柱 中科院為什麼要“主動”引雷?

前不久,中科院大氣所開展了“人工引雷”試驗活動引髮網友圍觀。從現場圖片來看,一支飛天金屬導體,一躍而上衝上雲霄,隨後被雷電擊中,閃電沿着導體傳輸到地面,宛若孫大聖的“金箍棒”一般筆直入地。

中科院為什麼要“主動”引雷呢?今天官方進行了科普。

據了解,每年的6~8月是我國雷電災害的高發期,雷電災害不僅危及人員或動物生命安全,還容易引發火災,造成電力系統、通信系統、雷達天線及其他電子信息系統故障而產生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

防雷減災的前提是更加了解雷電。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我國科研人員就着手開展了“人工引雷”試驗。直到今天,人工引雷作業仍是人們研究和認識雷電的重要手段。

炸起一道金色光柱 中科院為什麼要“主動”引雷?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介紹稱,人工引雷是指向起電的雷暴雲體發射拖帶金屬導線的專用引雷火箭以引發雷電的專門技術,被稱為“火箭—拖線人工引雷技術”。通常在合適的雷暴電場條件下,當引雷火箭上升達到200米左右的高度時即可引雷成功。

https://static.cnbetacdn.com/article/2021/0713/c2e607c6343306a.jpg

通俗地講,人工引雷就是把即將發生的自然雷電,提前幾十到幾百毫秒人為誘發到指定位置,使其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發生。

目前為止,人工引雷的最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更科學地認識雷電。希望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干預和影響雷電、控制雷電,甚至安全利用雷電,但這都要建立在對雷電的科學認識之上。

目前國內的人工引雷試驗都使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製的引雷火箭,成本比進口的引雷火箭低很多。截至目前,國內成功人工引雷總次數估計超過300次。

不少人希望能存儲雷電的能量就好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表示,目前還沒有存儲雷電能量的設想,這主要是因為一次雷電的能量並不大。

雷電是一種瞬時放電過程,其瞬時功率非常強,峰值功率可達10億千瓦,峰值電流可達幾十萬安培,但這種高功率的持續時間僅在微秒量級,一次閃電能量約為109焦耳,差不多可供30個100瓦的燈泡照明100小時。

因此閃電雖然有強大的瞬時功率,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力,但能量很小,存儲下來的利用價值微不足道,或者說性價比不高。

(0)
上一篇 2021-08-12 17:57
下一篇 2021-08-12 17: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