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數據庫,不是造富神話

對於日新月異的數據庫賽道而言 ,Snowflake 700 億美元的“史上最大軟件 IPO” 並沒有將甲骨文 Oracle 送進黑暗的深淵,甲骨文最壞的時代還遠遠沒有到來。國產替代的大浪潮之下,國內阿里、華為、螞蟻金服的巨頭陣營手握最充足的彈藥 ,PingCAP、 巨杉網絡、柏睿數據等明星數據庫廠商在資本以“刷新全球數據庫領域融資記錄”的野蠻推動下,正一步一步踏入資本和技術涌動交織的沃土。

● 這是不是幾年之前人工智能“造富”的投影?

● 國產數據庫融了巨資后被冠之以獨角獸的稱號,然後有媒體大肆鼓吹、資本催熟套現的熟悉劇情?

● 我們在這場關於數據、技術、資本的大討論中,真正要討論什麼?

● 對於國產技術的未來,我們是否要緩一節拍,做時間的朋友等一等,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

我們一點一點說起。

甲骨文為何成“棄子”?

數據庫賽道,甲骨文是繞不開的大山。一切“中國版的甲骨文”、“去 O 難”都側面敘述了這家數據庫鼻祖的強大。

數據庫是基礎軟件皇冠上的明珠,幾十年來與操作系統齊名,是每一家公司業務系統的核心,以剛需“收割”企業利潤。

在 1989 年正式進入中國后,甲骨文的產品不斷進入金融、電信、能源、政府等領域。在 2013 年前後,信息安全的政策導向倒逼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加速,國內“去 IOE” 的潮水向甲骨文洶湧衝擊。

國產數據庫,不是造富神話

甲骨文創始人兼 CEO  larry·ellison

只要市場上不出現替代者,它就可以坐享其成,但事實上,甲骨文面臨著嚴重的“腹背受敵”。這裡主要是有三個原因:

  • 1)2017 年開始,行業互聯網化和數字化加速,數據量暴增,近兩年數字經濟成為國策,高併發數據需要得到處理;

  • 2) 技術迭代。分佈式、雲原生等技術概念出現,變革了雲技術發展,雲數據庫帶來了增量創新而不是存量替代,雲從基礎設施上升到對業務的處理,備受歡迎;

  • 3) 國產替代在成本上、性價比和輿論導向上都佔盡優勢,數據庫也成為了火熱的“國貨”。四面楚歌,甲骨文的“敵人”不斷出現。

2014 年,亞馬遜 AWS 就發布業內第一個雲原生數據庫 Aurora, 阿里雲則在 2017 年重磅推出雲原生數據庫 PolarDB, 螞蟻的 OceanBase 數據庫在 2017 年對外輸出技術服務。中美兩國最具代表性的雲廠商棄用甲骨文,引發的風潮“一發不可收拾”。

國產力量“覺醒”

國產力量的“覺醒”,更像是一個新老之爭的故事。相當多的受訪者都會強調到:很多國產數據庫和傳統數據庫,已經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甲骨文是上一代產品,單機性能被優化到極致,但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爆髮式增長,單機版的數據庫處理起來開始顯得力不從心。在這個背景下,分佈式數據庫應運而生。分佈式數據庫單個節點性能不如甲骨文數據庫,但堆疊起來性能則很可觀,而且能夠根據需求彈性伸縮,能處理幾乎無限量的數據。

PingCAP 聯合創始人兼 CTO 黃東旭對雷鋒網表示:“相比於傳統單機版的經典數據庫,由於其積累的時間更長,國產數據庫的成熟度肯定還是會差一些。但是在雲數據庫領域,我國與國外的同類產品相比,技術上已經沒有任何差距,甚至在一些高併發的場景上,國產數據庫更具有優勢。”

目前,國內以互聯網廠商為背景的主流的數據庫產品均實現了雲化。如 PolarDB、OceanBase、TDSQL、TiDB 等。伴隨着雲化、數字化浪潮在全球逐漸蔓延,我國企業打造的雲數據庫產品也在國際市場與行業頭部公司開始了同台競技,目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16 年就投資 PingCAP 的雲啟資本合伙人陳昱對雷鋒網表示,數據庫本身是不分國界的,國外市場對於國內數據庫廠商來說機會很大。只要產品足夠出色,能和國際上的廠商競爭,就能在國外市場拿到單子。

可見,雲數據庫的發展讓國產數據庫實現了“變道超車”,而互聯網發展帶來的增量創新場景無疑已經成為了當前雲數據庫的重要的市場之一。

從諸多數據庫大廠的實踐以及客戶反饋中,外界不難發現,在一些銀行核心業務的替代中,國產數據庫在高一致性、高可靠性等核心能力上的表現並不遜色傳統的經典數據庫,同時在成本上,替換國產數據庫也還可為用戶降低成本。

替代之路有哪些坑?

儘管“去 O” 成共識,但大勢之下,金融等行業核心業務數據庫替代意願成為我國數據庫廠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此前,騰訊數據庫技術負責人潘安群對雷鋒網表示到:“我們很感謝那些願意跟我們一起吃螃蟹的客戶,因為他們很多人都把自己的職業生涯壓在了我們的身上。”

而這背後的原因,也是雲啟資本合伙人陳昱眼中當前國產數據庫仍舊存在不足的地方。

“用戶大量的應用都是基於傳統的 Oracle 數據庫生長起來的,沒有一款國產的數據庫可以說 100% 與 Oracle 是兼容的,面對這樣的問題,國產數據庫需要為用戶把一些傳統的特性補足,或者是基於新的數據庫再為用戶把應用重新寫一遍,但是無論哪種方式都是需要大量的時間。”陳昱提到,“所以銀行更多的把國產數據庫用在創新業務上,核心繫統替換還需要時間。”

同樣在行業資深人士看來,工程優化問題是當前國產數據庫替代後面臨的首要問題,除此之外,“如何避免重度交付”也是我國國產數據庫廠商所要面臨的又一個課題。

“只要大家願意放足夠多的研發,放足夠多的人,現在替代 Oracle 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了。若一個項目的交付動輒就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試想面對銀行成百上千的業務系統,這樣的重度交付,將所有數據庫替代完,可能會需要很多很長的時間,付出很大的成本。

“可見,數據庫國產化替代不再是一個能不能的問題,而是誰能夠交付的更快投入的人力更少。

資本追逐數據庫,帶來了什麼?

自 2017 年以來,數據庫領域的融資就沒斷檔。

“甲骨文打下的江山我們要打,甲骨文打不下的我們也要打。”行業人士此前發出豪言。

這中間,湧現了一批看數據庫賽道非常積極的投資機構,比如經緯中國、雲啟資本、紅杉中國、明勢資本等。

雲啟資本合伙人陳昱告訴雷鋒網,資本進場的邏輯很簡單,就是投技術,誰技術好,我們就投。

“所有商業模式創新的東西都有一定的綜合風險,無論教育還是房地產、之前的生鮮電商,隨着市場走向成熟,其相對也面臨著更嚴格的監督。而在目前的國策下,國家對於科技創新公司是非常支持的,特別是比較硬核的科技公司,真正為社會創造價值、提升效率的企業,未來不單是數據庫,整個硬科技賽道的話市場都比較看好。”

他還提到,數據庫賽道以前存在“新瓶裝舊酒”的情況,這幾年隨着互聯網基因的廠商進入,每一行代碼都是自己重新寫的,做到了完全的國產和自主可控,而且用的是業界比較新的一些架構,態度更加認真。資本的進入和關注,很大程度可以幫助這些廠商找到最好的人來做最好的產品。

在陳昱看來,先國內,再國際,類似“農村包圍城市”的戰法也是可行的,數據庫本身是沒有國際邊界的產品,除了在國內,還可以在海外發展起來,與國際先進產品同台競爭。

資本的錢最終去了哪裡?

這是所有人都會關注的一個現實問題 。“80% 投進了研發招募和產品打磨,剩下 20% 大概會放在市場化上。”有數據庫廠商高管表示。

不可否認,資本的進入為中小數據庫廠商贏得了足夠多的資源和聲量,但是相比巨頭,他們更有錢嗎?

雲啟資本合伙人陳昱提到,如果是 PK 研發工程師的數量,大廠做數據庫的團隊加起來可能並沒有專註數據庫領域的 PingCAP 多。在單點上,創業公司的資源並不比大廠少,因為後者不會把所有的資源傾斜在某一個產品團隊上,決策鏈條也會拉得更長。

巨頭環伺下,國產數據庫中小公司憑藉其“中立”、“跨雲”及“資本加持”,可能並不落下風。不過,國產數據庫中小公司的快速融資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 :數據庫工程師的招募成本與日俱增,這種“無序地挖人”其實對資金不是一個特別好的利用。比如,原本 35 萬可以招到的工程師,現在要 50 萬才可以,但競爭對手有可能出 60 萬。

“用人成本越來越高,重度交付投入了大量的研發人員,無形中也增加了國產化替代的成本,而這也會讓一些用戶望而卻步。”業界人士對雷鋒網表示。

開源,隱含邏輯是“敢不敢”

國產數據庫廠商中,有一個特立獨行的派別:開源派。

成長於開源社區,做了很久的“時間的朋友”,在開源場景中訓練了自己的技術 。PingCAP 的 TiDB 本身就是開源數據庫,螞蟻自研數據庫 OceanBase 在今年 6 月 1 日宣布開源 300 萬行代碼。

這意味着,開發者在開源社區能夠完整使用這些數據庫的內核,處理實際業務中的訴求。

開源的隱含邏輯在於,“敢不敢開源”本質上是一個代碼可控性的問題。”其實一些國產數據庫廠商也有類似的問題,它的數據庫雖然不是 MySQL( 關係型數據庫)的,但是由於底層代碼裡面有一些從 Oracle 反編譯的一些代碼,所以不敢開源。不敢開源,尤其是不敢全方位的開源,其實本質是核心技術代碼是否具有可控能力的背書。”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表示。

因此,這也很好印證了:國產化裡面什麼是真正的安全?就是代碼完全的可控,敢於開源,這對於用戶來說才是完全的、真正的可控,就算你這家公司都倒閉了,客戶依然能夠繼續基於你開源版本繼續去做演進。

數據庫的開源,勢必與商業化的命題碰撞。

國產數據庫,不是造富神話

以 PingCAP 為例,國外用戶對於開源數據庫的付費意願其實很高,所以目前 PingCAP 在國內國外市場齊頭並進,目前在國外市場已經取得了多筆訂單的認可,且單一訂單金額也較為可觀。而在國內 ,PingCAP 採用訂閱機制,同時國內的金融機構也都開始了雲化進程,所以在這個方面,用戶付費也不成問題。

對於資本來說,普遍考慮的點在於商業化速度。譬如數據庫產品想進入銀行,銀行的領導未必放心讓你進去,或者在海外推廣,若沒有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銷售隊伍的話,哪怕產品再好,銷售速度可能也不如人意。

不過,多家國產數據庫背後的投資機構表示,國內的數據庫市場繁榮還處在早期,至少目前來看並不擔心商業化。

“資本最好在早期孵化(國產數據庫團隊),就是從 0 ~ 1 或者是從 1 ~ 10 的部分的階段起到一些作用,資本越到中期以後越應該是一個助力的作用。在中後期,數據庫廠商並不是那麼依賴資本長期的不斷的供給。”資深人士對雷鋒網提到。

總結

整體來看,這一輪國產數據庫的融資不斷,實際上是技術迭代的一種必然,是數字化轉型下的剛需體現,與幾年前的 AI 大火併不遵循相同的邏輯 。AI 本身不是剛需,“拿着鎚子找釘子”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而數據庫的國產和開源趨勢,恰逢其時。

2020 年,全球數據庫市場規模達到 671 億美元,中國數據庫市場規模約為 240.9 億元, 佔比約 5.2%。

在資本的助力下,中國數據庫的市場規模將被迅速撬開。

(0)
上一篇 2021-07-29 15:10
下一篇 2021-07-29 15: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