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家族又添新 微軟為何要重拾舊夢?

前一陣,微軟副總裁、首席產品官帕諾斯·潘奈(PanosPanay)在和團隊交流時曾“不慎”泄露消息,說Windows
11業已開發完畢,自己已經等不及到10月份再發布這個產品了。消息一經流出,就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一些網友感嘆道:“時隔六年多,微軟終於想起來發售新的操作系統了,簡直是‘活久見’!”

另一些網友(主要是蘋果產品的用戶)則略帶“凡爾賽”地發問:“都什麼年代了,還有人用Windows?現在發新版本還有必要嗎?”

在這樣的一片熱議之中,Windows 11的第一個測試版本已經於近日悄悄上線。

這次的Windows 11究竟有何突出的特點?它的發布,將會給微軟帶來什麼?又會給整個行業帶來什麼?既然Windows系列對於微軟來講這麼重要,為什麼當初微軟卻會減少對其的重視和投入,甚至一度想對其放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恐怕還要從頭說起。

Windows家族又添新 微軟為何要重拾舊夢?

Windows:從榮光到沒落

一切的故事是從1985年開始的。這年11月,微軟推出了一個在MS-DOS下的應用軟件Windows1.0。這個軟件採用了圖形化的操作界面,通過它,人們可以用鼠標完成很多在DOS系統下需要輸入複雜的命令才能完成的任務。當時,這個軟件並不算太成功。那時,個人電腦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產品,能使用它們的大多是IT發燒友。這些人大多十分熟悉DOS系統的各種操作,因此對於他們來講,Windows這個圖形操作界面的工作效率要遠遠低於DOS命令。

不過,當時個人電腦正在迅速走向普及。和早期的IT發燒友不同,新用戶的計算機知識要少得多,複雜的DOS命令對於他們來講是十分難以記憶和使用的。相比之下,像Windows這樣的圖形化操作界面則要簡單、直觀得多。微軟顯然覺察到了這個趨勢,因此它並沒有因最初平淡的市場反應而放棄這個產品,而是積極對這個產品進行改良和升級,並在1987年11月推出了它的升級版,也就是Windows2.0。

在這個版本中,微軟加入了很多1.0版本中沒有的功能,如窗口疊放、桌面圖標、鍵盤快捷鍵和控制面板等。這些功能的加入,使得Windows開始初具了操作系統的特徵。不僅如此,微軟還在這個版本的Windows中加入了對Word和Excel的支持,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用個人電腦進行辦公的人群的需求。

有意思的是,在Windows2.0成功獲得市場好評的同時,它也為微軟招來了一場官司。當時的蘋果公司向法院提出了起訴,認為這一版Windows操作系統山寨了該公司的MacOS,侵犯了其知識產權。最終,這場官司以微軟的勝利而告終,並沒有對Windows後來的發展形成什麼影響。

當然,如果我們比較一下Windows 2.0和MacOS,就會發現這兩者長得確實極為神似,並且從推出時間上看,MacOS確實是在先的。這是不是說明微軟確實抄襲了蘋果的創意,只是法院偏私,而讓其逃離了懲罰呢?這倒也未必。如果我們細究歷史,就會發現兩者的創意其實都來自於同一個源頭——施樂公司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既然同源,那長得神似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至於這兩家公司究竟是怎麼借鑒了PARC的創意,這又是一個長長的故事了。限於篇幅,我們在這裡就先不展開了。

在Windows 2.0獲得成功后,微軟又快馬加鞭,在1990年推出了新的Windows版本——Windows 3.0。在這個版本中,微軟加入了程序管理器和文件管理器。至此,Windows已經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圖形化操作系統,用戶可以在這個系統下面完成包括安裝、刪除程序在內的DOS系統的大部分功能。這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習慣於在Windows桌面,而非DOS的命令環境下來完成對電腦的控制。到1995年Windows95推出的時候,這種趨勢已經相當明顯。對於早期的Windows版本,用戶需要先進入DOS環境,然後進入圖形界面,而在Windows95中,DOS命令行已經成為了Windows的一個內部應用。換言之,Windows對DOS的革命已經基本完成,Windows也取代了DOS,成為了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操作系統。

1998年,微軟又推出了Windows98。這個版本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系統自帶了瀏覽器InternetExplorer。這種系統與瀏覽器合一的理念,和正在迅速到來的互聯網時代十分契合,也讓Windows的用戶評價迅速攀升、市場佔有率迅速增加。雖然微軟的這個捆綁銷售策略也讓自己捲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反壟斷訴訟,但不可否認,這一策略確實行之有效。從這個時候開始,微軟在操作系統市場上的地位就再難撼動。

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微軟發展最為順利的一個階段。由於已經沒有了足以匹敵的競爭者,微軟只需要通過販賣Windows,以及搭載在其上的Office系列軟件就可以獲得高額的收入,基本就相當於是躺着賺錢了。在這個階段,微軟陸續推出了Windows Me、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Windows 8等多個版本的Windows。但或許是因為沒有了壓力,所以這個階段Windows的實質性革新已經逐漸減少,各種漏洞和缺陷逐漸增多。事實上,除了Windows XP和Windows 7比較被用戶認可之外,這個階段推出的幾個版本Windows都遭到了人們的詬病,其中的Windows Vista甚至還被人認為是全系列最糟糕的產品。但即使微軟在這個時期的產品並不出彩,卻並不妨礙其一直維持極高的市場份額,以及保持很好的盈利。諾貝爾經濟學獎約翰·希克斯曾說過,所謂的壟斷,就是可以平靜地享受高利潤。我想,這個時期的微軟,或許是最符合希克斯意義上的壟斷的。

不過,微軟的歲月靜好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這倒不是說它自己出了問題,而是因為在它躺着賺錢的時候,時代已經悄悄變了。隨着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手機逐漸取代PC成為了最重要的終端。與之對應的,iOS、安卓等操作系統的市場份額也逐漸興起。有人說,微軟是由於沒有看到移動互聯網的機會,才錯失了擁抱這一波新潮流的機會。事實上,微軟當時也推出過專門針對移動端的操作系統Windows Mobile(在後期版本中改名為Windows Phone),甚至嘗試自己做手機來推廣這個系統,但這個系統最終還是失敗了。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值得重視的原因或許有兩個:其一,微軟的設計思路非常糟糕。按照它的設想,Windows Mobile應該更類似於PC端的Windows系統,而沒有根據移動端的特徵來對系統進行構造。其二,對於當時的微軟來講,也沒有太大的激勵來全力投入對移動端系統市場的爭奪。畢竟,在一開始時,PC端的用戶還是遠多於移動端的,只要保住了這個市場,就足以保證豐厚利潤。而到移動端與PC端的形勢逆轉之後,微軟再要反擊就為時已晚了。

由於對移動端系統的爭奪失敗,微軟錯失了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不僅如此,其固有的PC端系統市場也開始受到挑戰。隨着iPhone手機的勝出,習慣了iOS系統的用戶越來越傾向於使用搭載同一系統的Mac系列個人電腦。這樣,iOS系統也就開始在PC端市場上大舉侵蝕Windows的市場份額。到2014年納德拉接替鮑爾默出任CEO時,微軟的衰退已經表現無疑。在這種情況下,微軟究竟何去何從?是繼續以往的策略,重注Windows,然後以售賣Windows和Office系列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還是另闢蹊徑,走出一條新的路子呢?

納德拉在研判了形勢之後,果斷選擇了后一條道路。他果斷地把“移動優先、雲優先”作為了微軟的新戰略,將微軟的資源和技術力量全都集中到了發展雲服務上。而對於微軟曾經的支柱產品Windows,則大幅減少了投入。後來又乾脆把Windows和其他幾個業務一起,整合到了一個事業部下面。從此之後,Windows在微軟內部的重要性一落千丈,甚至逐漸被邊緣化。

後來的事實證明,納德拉這種大破大立的打法是相當成功的。很快,雲計算就成為了微軟的新增長點,為公司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益和利潤,微軟的股價也一路走高。而曾經支撐這個公司的拳頭產品系列Windows卻十分落寞。事實上,在納德拉執掌微軟之後,微軟僅推出過一個版本的Windows,也就是2015年發布的Windows 10,此後就再無新版本。之前也有微軟的高管宣稱,Windows 10會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個產品。在今年之前,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了這個說法。

微軟:重拾舊夢為哪般

既然微軟已經這麼多年都沒有推出過Windows的新版本,那麼現在又為什麼想要把這個丟掉已久的業務重新撿起來呢?

當年,納德拉在接手微軟CEO后就停止了Windows Phone。對於這個決定,他曾給出過一段評論:“我實在想不出用戶有什麼理由會需要第三個操作系統,除非我們能夠改變遊戲的規則。”應該說,在作出這番評論的時候,納德拉是略帶一些無奈的。由於微軟沒有最早發現移動互聯網的機會,並且在設計和推廣上犯了很多錯誤,因此面對已經做大的安卓和iOS,它幾乎已經沒有能力翻盤。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花時間硬頂,倒不如把這些資源用來發展雲計算等其他業務。除此之外,在當時的情況下,谷歌、蘋果等公司爭奪的目標還主要是移動端,而對於PC端則暫時沒有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微軟雖然不能進取移動端市場,但其原來的PC端市場也幾乎不會受到侵蝕。

而現在,市場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些年裡,微軟通過不斷貫徹“移動優先、雲優先”的思想,已經在雲計算領域積累了巨大的優勢。尤其是其Office在對iOS和安卓進行開放后,已經從蘋果和谷歌那裡搶到了極為可觀的利潤。但坦白來說,Office的開放策略之所以能成功,是同微軟在PC時代長期積累的優勢分不開的。很大一部分用戶在剛開始使用辦公軟件時,用的就是微軟的Office產品,所以即使他們用了裝有iOS系統或安卓系統的移動產品,還是會更傾向於繼續使用Office,而不是蘋果、谷歌提供的同類產品。正是在這種路徑依賴之下,Office的雲化和開放化策略才能走通。但是,現在很多新的用戶在剛開始使用辦公軟件時,就是在iOS或安卓系統環境下的,使用的產品也不是Office。隨着這部分用戶比例的增加,微軟Office的份額勢必會受到嚴重的擠壓。從現有的跡象看,這種趨勢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

在蘋果之後,谷歌也開始藉助其在移動端獲得的優勢,大規模向PC端進軍。隨着其旗下筆記本Chromebook銷量的不斷提高,其搭載的ChromeOS系統也變得越來越高。就在不久前,ChromeOS的市場份額甚至已經超過了iOS,成為了PC端的第二大操作系統。面對蘋果和谷歌這兩大對手的不斷進逼,微軟當然不能再坐視不管。只有守住了系統的保有量,其雲服務的份額才能保持住。這種防禦的動機,或許是微軟決定在多年之後重新推出Win-dows新版本的最重要原因。

當然,除了以上防禦性動機之外,微軟或許還有一些其他的目標。其一,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操作系統的掌握者通常也自然會成為應用商店的控制者。而通過掌握應用商店,就可以獲得穩定的“收租”權力,這一點的誘惑可謂是十分巨大的。其二,從當前的技術發展趨勢看,包括物聯網等很多新的技術風口正在逐漸顯現,很多新的設備會需要新的操作系統。很顯然,在當前設備的操作系統市場上佔優更大份額的企業將會有更大的可能佔領這些新的市場,因為它們可以把現有市場上的力量通過各種方式傳導到新的市場上去。從這個意義上看,微軟要穩住自己在操作系統上的份額,或許並不只是為了現在,也是為了未來。

Windows 11:看起來像蘋果,骨子裡反蘋果

那麼,作為微軟六年多來推出的第一款新Windows,Windows 11相比於之前各代,究竟有哪些突出的特徵呢?

直觀上看,最大的一個特點或許就是蘋果化。前幾天,我看到了網上流出的Windows 11圖片,第一反應是圖片是不是錯了——這圓潤化的邊角處理、明顯的毛玻璃特效,以及居中放置的菜單,不分明就是一個裝有iOS系統的MacBook桌面截圖嗎?看到這樣的設計,我甚至都為微軟擔心,它會不會在時隔數十年之後,又要因為疑似的設計抄襲問題而和蘋果再次對簿公堂。

不過,當我看到關於Windows 11的進一步介紹時,就漸漸明白過來:雖然這個系統從表面上非常像蘋果旗下的系統,但在實質上,它卻和蘋果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很多設計的理念甚至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

蘋果的系統有什麼特點呢?我想,大多數人想到的答案就是封閉。是的,自從喬布斯用從施樂實驗室學來的技術開發出蘋果的第一個圖形化操作系統MacOS開始,蘋果在操作系統上的理念就是封閉的。對此,喬布斯給出的理由是,只有封閉的系統才能保證系統的安全與高效。當然,這只是一個表面的理由,事實上,對於蘋果公司而言,封閉給他們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很好地掌握軟件和應用的分發渠道,從而坐地起價,收取“蘋果稅”。

而微軟呢,則正好相反。從蓋茨時代起就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始終堅持系統的開放性和兼容性。雖然這樣的設計理念讓微軟不可能像蘋果那樣牢牢掌握分發渠道,但卻可以幫助其迅速繁榮生態,從而佔領市場。在Window s11中,這種開放的理念被完全繼承了下來,並得到了發揚。

新的Windows有多開放呢?第一個表現是,微軟不僅允許其他應用商店入駐這一系統,還決定放棄多數的提成。從目前微軟公布的方案看,除了對遊戲,以及不使用微軟自帶的支付系統進行結算的應用要收取12%的提成之外,其對應有的購買和應用內支付都不會進行提成。這意味着,對於Windows 11的用戶而言,以後不僅可以從多個渠道獲得各種軟件和應用,並且獲得、使用這些軟件的成本都會非常低——很顯然,這個做法是直接針對蘋果而設計的。僅憑這一點,就讓Windows 11平添很多吸引力。這種策略也會對開發者非常有利,勢必會吸引更多的開發者到Windows平台上來,為其開發應用。

體現出Windows 11開放性的第二個特徵是,它竟然可以直接支持安卓的應用。對,就是直接支持,而不是通過模擬器實現的那種。

微軟的此舉究竟有何用意呢?說到底,也是為了吸引用戶、穩住市場。一個操作系統究竟能不能在市場競爭中勝出,除了其自身表現的好壞外,能支持怎樣的產品生態也是十分關鍵的。由於手機已經取代PC成為了最重要的硬件終端,所以大批開發者會優先考慮為蘋果的iOS,或者谷歌的安卓設計軟件,Windows則不是它們的主要目標。這樣一來,Windows的產品生態發展就會相對滯后,其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會降低。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蘋果還是谷歌,它們的PC端系統和移動端系統在內核上都十分相似,因此當它們進軍PC市場時,原本其在移動端上的應用可以很容易地移植到PC端。這樣一來,即使在PC操作系統這個基本盤上,微軟也會面臨很大的壓力。怎麼打破這種局面呢?現在微軟的辦法就是乾脆直接兼容安卓產品。這樣一來,無論你谷歌上支持多少產品,你有多少,我也會有多少。消費者就不會因為安卓上能使用某應用,但Windows上不能使用的理由而放棄Windows。

當然,除了開放性外,微軟在Windows11中也加入了很多新的特徵。例如,為了支持廣大遊戲用戶的需求,它將系統和Xbox進行了打通,Xbox上的遊戲可以通過XboxAPP集成到Window s11中,同時也可以在Windows 11上買Xbox遊戲。除此之外,多窗口、多桌面的設計,類似手機負一屏功能的小工具設計等,也為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因此,總體上看,Windows 11應該會是一款比較受歡迎的產品。它的推出,應該會對微軟穩固其在PC系統市場上的地位、輔助其相關商業策略的實施起到比較大的助益。

操作系統市場:什麼時候才能換主角

在軟件當中,操作系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存在。它是連接硬件與其他軟件的渠道,也是用戶與終端進行溝通的主要媒介。因此,誰掌握了操作系統,就可以決定用戶最終可以使用到什麼軟件、不能使用什麼軟件,也可以決定哪些開放者開發的應用可以投入市場、哪些不可以投入市場。往小了說,它可以為系統的開發商帶來巨大的商業收益和商業機會;往大了說,這種權力的歸屬甚至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產業發展和經濟利益分配。

從當前看,雖然在操作系統市場上微軟、蘋果和谷歌你爭我奪,競爭頗為激烈。但歸根到底,這三家企業都是美國的企業,也就是說,美國的企業事實上掌握了整個操作系統市場。顯然,對於中國的用戶和開發者而言,操作系統市場的這一格局並不十分有利。這不僅意味着,中國開發者開發應用都需要和美國公司分成,中國用戶下載應用,都需要為美國公司交稅,更意味着,我們是把整個互聯網的底層安全和對互聯網生態發展的解釋權完全交託給了美國企業。從長遠看,這是非常危險的。最近,在歐洲已經出現了關於蘋果和谷歌利用隱私規則來控制開發者、破壞競爭的案例。對於這些案件本身,由於相關調查還在進行中,不便多作評論。但它們至少說明了一個可能性,那就是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在很多的問題上都會受制於人。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國的數字經濟要想從大到強,就必須擁有自己的操作系統,爭回自己的話語權。

現在中國的一些企業已經開始了行動。例如,不久之前,華為就發布了自己的鴻蒙系統。雖然客觀地說,和Windows、iOS、安卓等成熟的系統相比,鴻蒙系統還很不成熟,這樣那樣的問題還很多。但一個產品究竟能不能成功,最重要的並不是它能在短期內有什麼表現,而是它能不能順應長期發展的趨勢。從Windows系列的發展史中,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切。在Windows1.0最初出現時,它並不是十分成功,因為對於存量市場上的用戶,它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但對於增量市場,這個新產品卻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因此它就有可能在未來取得成功。我想,從某種意義上講,現在的華為其實正和當年的微軟處於十分類似的歷史階段。雖然在PC、移動等存量市場上,鴻蒙要想在短期內佔據優勢,似乎比較困難,但目前物聯網等新技術正在蓬勃興起,而鴻蒙又和這些新技術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因此從發展的角度看,它完全有可能在新的市場率先取得突破,然後再用在新市場獲得的優勢反過頭來對存量市場進行爭奪。

文/陳永偉

(0)
上一篇 2021-07-04 08:52
下一篇 2021-07-04 08: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