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有何不同?怎樣評價搭檔?專訪“神十二”航天員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成功進入近地軌道。3位航天員乘坐飛船停靠於我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順利進入核心艙,成為第一批進入空間站核心艙的航天員。

與“神十二”航天員面對面(深度觀察)

任務有何不同?怎樣評價搭檔?專訪“神十二”航天員

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任務的首次載人飛行,也是闊別5年後中國航天員再次進入太空。出征前,3位“神十二”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此次任務和以往有什麼不同?

工作量大,太空停留3個月,出艙活動時間長、任務重,一次出艙長達6個小時左右

記者:“神十二”任務中,航天員要完成哪些工作?和以往載人飛行有什麼不一樣?

聶海勝:空間站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三步。神舟十二號任務是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具有自己的特點。

一是任務工作量非常大。比如,我們進入核心艙后,馬上要建立適合人生活、居住的環境,後續還要到艙外做安裝維護。和神舟七號任務出艙不同,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出艙活動時間長、任務重,一次出艙長達6個小時左右。還要第一次進行人和艙外機械臂配合,複雜性和艱巨性會超出想象。

二是這次任務在軌時間長達3個月,對生活、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強健康維護、生活能力訓練,去摸索如何更好地適應太空工作、生活。

三是和空間實驗室相比,空間站是更大的科學平台,我們要做的空間實驗、技術試驗更多、時間更緊。

劉伯明:“神十二”任務和“神七”任務相比,出艙活動有很大不同。“神七”出艙主要是驗證艙外航天服出得去,回得來,以及較為簡單的艙外作業。“神十二”任務計劃要執行兩次出艙任務作業,每次作業長達數小時,需要航天員具備強健的體魄、強大穩定的心理素質。

記者:可預料的困難有哪些?

劉伯明:第一個難點是快速交會對接。我們現在已經有航天器快速交會對接的能力。神舟十二號飛船進行快速交會對接后,我們就馬不停蹄地進入空間站核心艙,這時候考驗航天員在太空的身體適應能力。在適應的同時,我們要拆蓋板、將貨包取放歸位,建立生活工作環境、維護生命保障系統正常運轉。

隨後,為了準備第一次出艙,我們要提前準備。連續兩次出艙任務,間隔時間也很短。出艙過程中,將進行首次人和機械臂的協同配合。機械臂只是大範圍地擺動,把航天員載到艙外作業點附近。在艙外作業點進行精細操作,一個人攜帶的工具有限,操作難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員配合,兩個人共同到作業點把任務完成。因此,既考驗機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靈活性,是否會和艙壁發生碰撞等,也考驗航天員在艙外的配合能力。

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是第一次。我們在地面時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協同演練配合。實際執行過程中,是否能夠那麼順利,無法預知。我們在地面苦練、巧練,在太空時也要嚴格按照手冊執行,現場操作時還要充分發揮航天員的主觀能動性。

3個月的太空生活什麼樣?

帶的平板電腦可以上網,也會在失重環境下理髮

記者:人們都很嚮往太空生活,聽說這一次任務可以隨時撥打電話?

聶海勝:我們具備天地之間隨時撥打電話的能力,但不一定隨時撥打。在相對空閑的時候,我們會和地面做一些交流,包括向家人問好。我們帶的平板電腦可以上網,出艙時候也連着WiFi,當然,都是空間站艙段內部的局域網。

記者:這次在太空停留3個月,怎麼理髮?

聶海勝:我的“專業理髮師”就是我身邊的搭檔。我們在地面練了很多次,互相幫忙理髮。當然,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理髮和地面不一樣,頭髮會飄散。我們在理髮推子上套了一個類似吸塵器一樣的東西,可以把剪下的頭髮吸進去。

記者:聽說航天員可以隨身帶一些私人物品,是這樣嗎?

湯洪波:我帶了一些。我的孩子現在上初中,他非常幽默、樂觀,是我的驕傲。我錄了許多我愛人和兒子的日常生活視頻,工作之餘我會回顧這些家庭生活,放鬆一下。

進行了哪些艱苦的訓練?

每次水下訓練都要堅持6小時,水槽訓練后,拿筷子都費勁

記者:如此繁重的任務,需要超乎尋常的訓練準備。

聶海勝:對!為了完成這次任務,我們在地面強化了很多不同的訓練,包括一對一訓練、低壓艙訓練、水槽訓練等,我們只有具備矢志不渝的信念、堅忍不拔的意志、精湛高超的技能、強大穩定的心理,才能成功完成這次任務。

劉伯明:各方面的訓練強度都加大,低壓艙訓練風險最高,因為是真空環境。我們在低壓艙內進行了多次針對特殊情況的訓練,來考驗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這種特殊環境下的反應能力和糾錯能力,是不是每次都能做到百分百正確。

最苦最累的是水槽中的訓練。大家都知道,要走出密封艙到太空進行出艙活動,就必須穿艙外航天服,所以在水槽中模擬太空失重環境,穿着相當於艙外航天服的水下訓練服進行訓練。“神十二”任務的艙外作業時間長,我們在水下訓練基本都是6個小時,在水下高強度訓練,往往得靠信念和毅力支撐。

記者:據說每次水槽訓練后,拿筷子都費勁,有什麼好的辦法適應?

聶海勝:針對水槽訓練,我們首先是加強體能訓練,其次是增強上肢力量,第三,隨着水下訓練次數越來越多,對心肺功能、上肢力量都是鍛煉的過程,堅持下去就會適應。

湯洪波:水槽訓練是“神十二”任務必須訓練的項目。我在水槽訓練中,能克服體能挑戰,但身處艙外航天服這樣狹小空間里會感覺很憋屈,一進去就想出來,非常煩躁,有一段時間甚至是寢食難安。但執行空間站任務,必須穿艙外航天服工作。後來,我發現把艙外航天服的溫度調低,感覺會好一點。再結合自己學到的心理調適方法,讓自己平靜下來。現在,我穿着艙外航天服感覺非常舒服,工作幾個小時也沒有不適。

記者:出艙活動在空間站將變成常態,因此也是訓練的重點。

湯洪波:我們的訓練重點之一,毫無疑問就是出艙。整個出艙程序非常複雜,專業知識、操作技能都很繁雜,信息量巨大。大家都關注出艙那一刻,其實航天員在出艙前要準備很多天,出艙當天也要準備好幾個小時才能打開艙門執行出艙任務。

劉伯明:針對出艙活動,地面訓練強度很大,因為要考慮出艙可能會出現一些特殊情況,地面訓練內容無法完全預測在天上執行任務時的狀況。但我們現在手段很多,比如航天員在軌執行任務遇到特殊情況時,地麵糰隊第一時間快速進行輔助解答,隨時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對於我們個人來說,要提升的是身體適應能力、能量的儲備。出艙當天,早上6點多就要開始準備,到艙外作業、返回,時間很長,對體能消耗很大。

我很期待站在機械臂末端那一刻,面向整個茫茫宇宙,隨着機械臂擺動,會有一種飛翔的感覺。

記者:模擬太空生活的密閉生活訓練,是為了達到什麼效果?

湯洪波:主要是為了檢驗航天員持續工作的專註力,有些訓練項目是在極端條件下,考驗航天員在空間環境的應急能力,考驗和磨礪航天員的意志品質。比如,在狹小密閉空間,72小時不睡覺,還要持續工作,並保持準確性。我們在地面做過一個月的密閉訓練,完全模擬進入空間站后的整體飛行程序,包括工作、生活、廢棄物的處理等。

航天員乘組如何團結協作?

3位航天員有分工、有配合,對任務充滿信心、充滿期待

記者:3位航天員怎麼分工?

聶海勝:有句話叫“分工不分家”。在“神十二”任務中,任何單項操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完成。任何需要兩個人完成的任務,我們兩兩組合,3種模式都可以完成。3個人一起密切配合完成一項工作,那更是一個整體。這是載人航天任務的特點。我們在一起訓練一年多,彼此之間會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感受。比如我和劉伯明有過太空體驗,知道地面和天上的操作有區別,操作要更加嚴謹,天上生活的習慣、作息規律也有一些注意事項。

記者:作為搭檔,你們互相評價一下吧。

聶海勝:我和劉伯明都是首批航天員,在一起工作20多年。大家都很熟悉劉伯明。他非常聰明、敬業,喜歡動腦筋,對於一些細微操作研究得非常透徹,對團隊的訓練、任務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議。我很願意和他共同完成任務。

湯洪波是第二批航天員,曾是神舟十一號任務的備份航天員,經過了嚴格、系統的訓練,在5年前就具備執行飛天任務的能力。“神十二”任務是首次空間站載人飛行任務,要做大量的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他進入這個乘組,說明專家對他非常認可。湯洪波平時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非常謙虛好學,性格好,我對他充滿信心,非常信任。

劉伯明:聶海勝執行過兩次飛天任務,經歷過多天飛行,“神十”任務進行過交會對接,經驗很豐富。他是這次任務指令長的最合適人選。

我執行過“神七”出艙任務,對出艙任務很有信心,這些年也一直在準備空間站任務。我們既有分工,也會密切配合。

湯洪波訓練非常刻苦,工作踏實可靠,他這種認真的勁兒、肯吃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相對年輕,在電子信息、網絡等操作方面能夠和我們互補。我們對他非常信任。

湯洪波:這次是我的首次飛行,很榮幸能夠和聶海勝、劉伯明一起飛行,他們都有過飛行經歷。聶海勝執行過“神六”“神十”的飛行任務。劉伯明執行過“神七”的出艙任務。在“神十二”任務的準備過程中,他們非常嚴謹、細緻、認真,我要學習他們的冷靜、堅定、果斷、沉着。尤其是他們都是多次飛天、多次備份,還一直為“神十二”飛行訓練、準備。這就是一心只為飛天,一生只為飛天,這種精神值得我學習。我對這次任務充滿信心,也充滿期待。

記者:第一次飛天的航天員,能夠入選“神十二”乘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湯洪波:最重要的是工作的嚴謹態度。儘管我們十年如一日地訓練,很多事情閉着眼都能做正確,但是你不能真閉着眼做,要確保萬無一失,必須細緻,還要勇敢。

執行飛天任務有什麼感受?

經歷了3個“8年”,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再到太空出艙,見證科技不斷進步

記者:聶指令長,您從成為航天員到執行3次飛天任務,差不多都相隔8年左右,這3個“8年”有什麼不一樣?

聶海勝:我在1998年加入中國航天員大隊,到2005年執行神舟六號任務,這屬於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一步;8年後的2013年,我執行了神舟十號任務,這屬於第二步的空間實驗室階段;8年後的現在,我執行神舟十二號任務,這已是第三步的空間站建設階段。

每一個8年都不一樣。隨着我國載人航天技術一步一步往前推進,我們的任務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對航天員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作為一名航天員,我的成長與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同頻共振。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國家有經濟實力、科技能力,發展載人航天事業,把我們送上太空。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能為祖國載人航天事業作貢獻,我感到非常幸福。

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我能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執行神舟十二號任務,倍感自豪。我們的狀態就是時刻準備着,我們的使命就是圓滿完成任務。在飛過祖國上空的時候,我會在心裡祝福我們偉大的黨“生日快樂”。

記者:經歷了3個“8年”,您對航天技術進步有哪些感受?

聶海勝:感受非常深。“神五”是一人一天,“神六”是多人多天,“神七”是太空出艙,“神九”“神十”“神十一”,太空生活從12天、15天到30天的跨越。“神十一”為什麼能在太空生活一個月,是因為背後強大的科技支撐能力。這麼多年來,我們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工作環境、通信條件、安全保障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比如,我們在太空生活的空間越來越寬敞。神舟五號任務時航天員沒有進入軌道艙活動,到“神十”的時候,就有“兩室”,3個航天員中,兩個人可以睡到“卧室”里,一個人打“地鋪”睡在地板上;空間站更是變成了“三室兩廳”,這是空間大小的變化。

我和費俊龍執行“神六”任務時,軌道艙溫度比較低,吃飯加熱的比較少。之前食品周期是3天,現在我們做到了7天一個食品周期,可以吃到更豐富多樣的口味。

之前我們都是從地面攜帶水和氧氣上去,到了空間站階段,我們要在太空生活3—6個月,通過再生式環控生保技術實現重複利用,冷凝水、汗液重新收集凈化成再生水,經過處理就變成純凈水。

記者: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再上太空,心情怎樣?

劉伯明:在我們模擬器訓練大廳,這樣一句話非常醒目: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這一直激勵着我不斷探索前行。

每次任務都要重新歸零,每次任務都要重新開始,我們要保持第一次的熱情、激情,也要保持第一次精細操作的踏實作風。13年刻苦訓練,13年耐心等待,13年熱切期盼,再度飛天,可以說心馳神往、心潮澎湃。對於航天員個體而言,保持強健的體魄不難,因為我們有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難的是十幾年還保持那份熱情、那份激情。

星星只有閃爍在太空中才是最美的,否則它就是一塊蒼白的岩石。對我們航天員來說,要感謝黨,感謝祖國,有了國家這個強大的後盾,趕上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才能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選拔一個優秀的航天員不容易,黨和人民培養我們這麼多年,我們只有圓滿完成任務,來報效祖國。我對再度飛天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指令長聶海勝和小師弟湯洪波的默契配合下,我對完成任務有決心有信心。

記者:航天員首飛往往要經歷多年的等待,能講講感受嗎?

湯洪波:我在2010年5月5日進入航天員大隊,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我也一直想,這麼多年的訓練,什麼時候能夠把我學到的本領用上,去太空執行任務?漫長的等待,其實比高強度訓練更具挑戰性。但有飛天夢的牽引,我十年如一日保持好狀態。我相信,未來的十年,將是為空間站建設貢獻自己力量的十年。

我很喜歡飛行的感覺。這一次我的“坐騎”是火箭,將飛向幾百公里高的空間站。我期待能夠很快克服失重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儘快建立起空間站核心艙的居住環境,期待我們圓滿完成任務重新返回地球的那一刻。

聶海勝:我們一直期待空間站時代的到來,為此奮鬥了多年。空間站建好后,就是我們中國航天員在太空的家,將迎來一批又一批航天員。將來,也有可能迎來國際航天員加入我們的大家庭,在這個太空平台做更多的科學研究,用這些成果造福全人類。

(0)
上一篇 2021-06-21 14:24
下一篇 2021-06-21 14: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