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嚴監管正在路上 K12校外培訓調整時日無多

主管部門針對校外培訓行業的監管力度再度加碼。6月15日,教育部宣布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這意味着,校外培訓行業進入了國家專屬監管機構直接管理的時代。教育部強調,要以“釘釘子”的精神推動“雙減”工作落地見效。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其核心目即是為了落實“雙減”(減輕學生校內作業負擔,減輕校外培訓負擔)方案。目前,該方案尚未公布。

更嚴監管正在路上 K12校外培訓調整時日無多

《財經》E法從接近政策的相關人士處了解到,“雙減”方案中對培訓時間、投放廣告、教師資質都會做出前所未有的嚴格規制。近期有傳言稱,今後在周末、法定節假日和寒暑假將會禁止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培訓。該消息人士表示,上述提及的禁止進行校外培訓各種時間段都已在“雙減”方案的考慮之中,未來將主要根據“雙減”的實際治理效果來確定具體禁止進行校外培訓的時間段。

這位人士還指出,“雙減”方案的出台將會對校外培訓行業帶來戰略層面的影響,校外培訓行業的業態可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主打K12(指小學、初中和高中在內的教育階段)領域的校外培訓機構將會面臨大洗牌,進入尋找新的業態模式的階段。

據《財經》E法了解,“雙減”方案正在進行試點和進一步討論,方案的公布時間可能在暑期前後。

近年來,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話題關注度高居不下,相關政策規範的導向也在不斷加強。新成立的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能否根治校外培訓行業亂象?新的監管舉措會對校外培訓行業帶來何種影響?在強監管態勢下,校外培訓機構前路在何方?

更嚴監管正在路上 K12校外培訓調整時日無多

01

破解多頭管理的監管困境

回顧國家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三年前。2018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針對當時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安全隱患、證照不全、超前培訓、超標培訓等突出問題,提出系列措施,要求加強校外培訓機構日常監管。

2021年全國“兩會”之後,有關部門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進一步加碼。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會議強調,要全面規範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對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藉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要嚴肅查處。

6月1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集中公布一批校外培訓機構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的典型案例,對包括猿輔導、作業幫在內的15家校外培訓機構頂格罰款3650萬元。

此次新增的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對於深化校外教育培訓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進行監管,一直以來的難點是缺乏專門的監管力量,導致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措施難以落地。他認為,要加強對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的監管,尤其是實行到位的過程性監管,需要建立專門的監管部門,“此次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傳遞出徹底解決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監管難的決心。”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表示,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是經中央編委批准設立的機構,體現了中央對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工作的重視,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意在重塑校外培訓行業發展格局,讓校內教育、校外培訓同向而行。

劉林在接受《財經》E法採訪時表示,以前對校外培訓的管理級別是處級,現在特意成立級別更高的新司局來負責,“高規格的司取代原來的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發揮其綜合協調職能,比如在執法上協調市場監管總局,肯定更有力度”。他指出,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更多被賦予協調與指導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工作的職能,新司局的成立將加強教育部與各部委之間的協調力度,“通過校外培訓監管司來制定相關政策,協調有關部門落實執法工作,完善健全相關機制,這是成立新司的主要目的”。

據知情人士透露,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30餘人的編製,極大擴充了監管力量。

為治理校外教育培訓亂像,此前各地都在探索建立校外教育培訓工作聯席制度,但一直存在多頭管理的問題。熊丙奇指出,比如對於沒有合法資質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工商部門認為不該自己管,這應該由教育部門管;但教育部門也不管,認為機構沒有辦學許可證,應歸工商部門管理,“隨着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的成立,各地教育部門會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處,強化監管力量。”

劉林也指出,過去的監管存在空白地帶,對經營性培訓機構的審批辦法規定不全面,導致出現大量的校外培訓機構只有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但是缺少教育部門頒發的辦學許可證,“長期以來校外培訓這一塊的監管處於無人管的狀態,沒人管的原因是什麼?沒機構。”

劉林表示,新成立的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拓展了教育部的職能,填補了管理機構上的空白。過去教育部門以管校內教育和學生為主,現在將校內、校外的教育都涵蓋其中,相當於將學前階段到基礎教育階段的未成年人,全面納入到教育部的管理中。

某頭部在線教育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財經》E法,教育部新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對於校外培訓機構來說是件好事,“以前是多頭管理權責不清,現在有了更具體的監管部門,監管更加聚焦,企業更容易進行對照整改。”

02

預收費模式受影響最大?

新成立的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主要有四大職能,其一是承擔面向中小學生(含幼兒園兒童)的校外教育培訓管理工作,指導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黨的建設,擬訂校外教育培訓規範管理政策;其二是會同有關方面擬訂校外教育培訓(含線上線下)機構設置、培訓內容、培訓時間、人員資質、收費監管等相關標準和制度並監督執行,組織實施校外教育培訓綜合治理,指導校外教育培訓綜合執法;其三是負責指導規範面向中小學生的社會競賽等活動;其四是及時反映和處理校外教育培訓重大問題。

熊丙奇指出,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有兩大關鍵任務:一是,確定科學、合理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准入門檻;二是,切實建立教育備案審查制,確保所有校外教育培訓機構有合法的資質,進行合法、規範的經營。

互聯網教育專家、素履諮詢創始人郁苗對《財經》E法表示,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制定收費監管等相關標準或將對教育行業帶來較大影響,“一些教育培訓公司就靠預收費來支付老師工資和運營成本,此舉將會考驗這些公司的現金流,一批中小機構將會陷入資金困境,逐步被市場邊緣化。”

因為採取預付款的收費模式,教育培訓機構經常一次性收取大量費用,若運營不當,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引發社會事件。2020年,知名教培機構優勝教育、學霸君等都因資金鏈斷裂而“爆雷”,大量家長、老師集體維權追討學費和工資。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曾發文指出,教育培訓機構將預收學費當作金融槓桿,盲目擴大規模,導致資金鏈斷裂,無法保證履約。機構誘導學員違規使用“培訓貸”支付培訓費引發糾紛爭議等等。因此,加強預收費的制度性防範很有必要。

前述《意見》明確指出,教培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但現實中,為“綁定”學生持續接受培訓,一些教育機構推出多種優惠,讓家長繳納大筆學費,一旦出現問題家長會面臨退費難的困境。

3月16日,由中央網信辦主管的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成立了在線教育專業委員會,針對當前教培機構出現“退費難”“卷錢跑路”等違法違規行為,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完善在線教育行業認證和標準,加大規範力度,強化行業自律和監管。

5月21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北京銀保監局四部門聯合發布《北京市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管理辦法(試行)》(下稱《辦法》),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學費及存管有了明確的要求。其中,收費時段與教學安排應協調一致。按培訓周期收費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變相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按課時收費的,每科不得一次性收取或變相收取超過60課時的費用。《辦法》還要求,機構預收學員培訓費的,須採用銀行存管模式開展資金監管,同時機構應將必要的交易信息提供至存管銀行。

華熙基金創始合伙人、教育行業投資人王亞寧告訴《財經》E法,除了外界所熟知的廣告等宣傳推廣的投入,教育培訓機構還有大量的資金用在師資人力成本、新技術的開發和平台運營等方面,“加大對收費的監管,一些運營不太好的中小企業可能會遇到資金周轉問題,近期對教培行業的系列監管舉措之後,前期瘋狂燒錢、不夠規範的教育培訓機構可能無法撐下去。”

03

校外教培行業將被重塑

接近政策的相關人士在接受《財經》E法採訪時表示,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核心目的是為了落實“雙減”方案,與強化收費監管等細節影響相比,真正將對市場產生震動的是“雙減”方案的具體內容,“監管資金是為防範風險做的舉措,更嚴格的措施不是監管,而是對這個行業採取實質性的限制措施,這會重塑整個校外培訓行業。”

上述人士指出,“雙減”方案中對培訓時間、投放廣告、師資資質都會做出前所未有的嚴格規制。

此前有傳言稱,對於可開展校外培訓時間的要求是工作日的每天晚上八點半之前,在周末、法定節假日和寒暑假將會禁止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培訓。對此,該消息人士指出,目前在上述提及的各種時間段禁止進行校外培訓,其實都已納入“雙減”方案的考慮之中,將會根據“雙減”方案的實際治理效果來確定具體在什麼時間段開展校外培訓,“現在沒做時間的限制,不代表將來不限制,主要根據‘雙減’的實際治理效果來確定具體的禁止時間段。“

他指出,該方案的出台將會對校外培訓行業帶來戰略層面的影響,校外培訓的業態可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主打K12領域的校外培訓機構面臨大洗牌,會進入尋找新的業態模式的階段。

上述人士還透露,當下已在進行“雙減”方案的試點和探索,為進一步完善該方案做相應鋪墊。該人士表示,因“雙減”方案或將產生重大市場影響,政府部門已經制定相應保持平穩過渡的方案。對於該方案的公布時間,他預計在今年暑假左右,“隨着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的成立,是政策的一隻靴子已經落地,另一隻靴子落地只是時間問題。”

資本市場對教育培訓行業的強監管表現得更為敏感。5月18日,高瓴資本、老虎環球基金等知名機構相繼披露2021年第一季度持倉報告,高瓴資本在該季度清倉好未來和一起教育,老虎環球基金清倉高途,景林資本則大幅減持好未來的股票。

據悉,高瓴資本的清倉教育股行為發生在今年2月份。當時好未來股價約為80美元,而當前股價已下挫到21美元。作為在線教育的龍頭企業——好未來的市值也從去年最高超過500億美元,一路下跌至136億美元。

受強監管政策影響,不到半年時間,僅高途、新東方、好未來三家頭部公司,市值就已蒸發超5700億元。

某頭部投資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財經》E法,目前基本上所有的投資機構都在撤離教育培訓行業。

對於營收主要依靠K12領域的教育培訓機構,他們路在何方?

學而思網校、高途課堂、作業幫、網易有道、猿輔導等多家在線教育企業紛紛布局本地化網課,實現網課本地化,本地化招生、本地化服務。有觀點認為,這是在線教育大戰進入“下半場”的表現,本地化策略是其深耕下沉市場、開啟精細化運營的必然選擇。

教育培訓機構清大集團董事長孟祥優在接受《財經》E法採訪時表示,目前已有一些頭部的在線教育機構通過打通地方教育部門,溝通學校,在線下做課程推廣,“現在對教培機構做廣告推廣有很多限制,這些機構開始通過地方進行擴展推廣,加大本地運營投入”。

此外,一些頭部教育機構均在布局針對成人的教育行業。高途、網易有道都推出了針對成人教育業務的獨立品牌。

王亞寧指出,在教育行業的長期監管態勢下,行業將會更加規範發展,頭部企業的效應會更加明顯,部分企業將會轉型素質教育或職業教育,諸如圍繞中職、高職及企業的實訓服務,以及圍繞職業培訓的會計、財經、公考等內容。

孟祥優表示,因為眾所周知的強監管態勢,他所在的培訓機構一直在尋找轉型之路。原來主要做K12領域的學科類培訓,從2020年開始轉型面向孩童的藝術、主持、舞蹈、樂器、編程等素質類培訓。今年以來做政府鼓勵的面向成人的職業教育,如教師資格證培訓、公務員培訓等。

劉林告訴《財經》E法,多數校外培訓機構轉型,既是形勢所迫又是大勢所趨,他提醒這些教育機構不要全部轉向職業教育賽道,這可能會帶來新的一輪無序發展,“K12教育培訓機構亂象頻出的原因就是因為沉澱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帶來無序發展和惡性競爭,如果這些機構一窩蜂轉向職業教育領域,可能會重演今天在K12領域的問題。”

作者 | 《財經》E法 樊瑞   編輯 | 魯偉

(0)
上一篇 2021-06-20 12:22
下一篇 2021-06-20 12: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