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專家談精準治療:真正新葯創新還有距離 三五年內或填平

“在腫瘤精準治療的領域裡面,發展最好的包括淋巴瘤、非小細胞肺癌等,有很多值得中國人驕傲的地方,但是在真正新葯創新還是有一點距離,但是我想這種距離三五年內有可能完全的填平,甚至在某些領域有可能超越。”

腫瘤專家談精準治療:真正新葯創新還有距離 三五年內或填平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發言

5月22日,首屆腫瘤精準治療論壇暨泰吉華中國上市會在上海舉辦,談及腫瘤的精準治療時,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表達了上述觀點。

據IQVIA《全球精準腫瘤治療報告》,腫瘤精準治療始於20世紀70年代,20世紀90年代,監管機構批准了利用自身免疫系統破壞腫瘤細胞的免疫療法。2000年前後,基於預測性生物標誌物的治療方法和利用基因編程治療癌症的細胞療法也得到批准,精準腫瘤藥物變得更加個性化。

沈琳教授在此次論壇期間接受包括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只有出現更多可供選擇的治療手段才可以實現精準治療,而從2015年國家新葯審批制度改革后,現在國內新葯研發呈現井噴狀的發展,特別在腫瘤治療領域,精準診療已經成為趨勢。

“不再滿足於口頭上的精準,更重要是精準診斷上的精準治療。” 南京金陵醫院腫瘤中心的秦叔逵教授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胃腸道間質瘤是分子病理學檢測的一個典範,同時也是臨床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的一個範例。過去該腫瘤的治療主要從治療分線上考慮,並沒有太多考慮基因學的診斷,如今隨着阿伐替尼等創新藥物的出現,臨床觀念上也又一次受到巨大的衝擊,“我們過去一直在用分線治療,實際上很多情況不科學,在精準醫學時代應該在精準診斷基礎上依據基因類型不同選擇藥物”。

對於當前中國肺癌領域的精準治療發展情況,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主任醫師周彩存教授表示,中國肺癌的精準治療比其他腫瘤相比做得比較好,但是做到領頭可能還有點困難。

對於未來腫瘤精準治療的發展,周彩存認為,在研發上應該找到新的源頭創新,只有實現源頭創新,找到新的靶點做出來,才真正成為世界上的老大,不然只能永遠都跟在後面,比別人差一兩年也是走在後面。

周彩存還提到,精準治療的關鍵是精準診斷,在檢測方面,一個是很多檢測還沒有獲批,另一個問題是已經獲批的,往往還需要患者自費,經濟壓力較大,“如何把這些檢測納入到醫保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因為精準治療需要檢測手段支持,可能被患者視為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因此造成醫患關係緊張。對於這一矛盾,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所長馬軍教授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這背後涉及到規範的問題,“該檢的必須檢,不該檢的就不允許檢”,但是對於患者來說,關鍵問題是錢的問題,也就是醫保是否能覆蓋的問題。

馬軍表示,相信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腫瘤患者的診療費用問題也將逐漸得到解決。

(0)
上一篇 2021-05-23 16:57
下一篇 2021-05-23 16: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