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看着很開心,卻得了抑鬱症?

某校中學生墜亡事件調查結果公布:從視頻證據來看,這個年輕的生命的確是死於自殺。回顧事件初始,這位母親曾提到,“事發前她看着孩子高高興興去學校…”,我們為這個年輕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但更需要警惕,即使是平時看着開心、搞笑、幽默的人,也會抑鬱。

喜劇大師卓別林有個段子,一個得了嚴重抑鬱症的人去看醫生,醫生說:“最近我們城裡來了一個特別幽默的人,已經在街上講了三天笑話了,所以全城的人這幾天都過得特別開心,我建議你去找找他。”

這個人說:“我就是你說的那個特別幽默的人。”

看起來搞笑幽默的人也會患抑鬱症,這個現象並不少見,喜劇大師卓別林其實也患有抑鬱症。不僅如此,憨豆先生、金凱瑞、羅比·威廉姆斯這些著名喜劇演員也都患有抑鬱症。

性格內向悲觀的人得抑鬱症我們覺得是很正常的,可是為什麼幽默的人也會得抑鬱症?性格與抑鬱症之間有沒有什麼聯繫呢?

為什麼有些人看着很開心,卻得了抑鬱症?

看起來很幽默的人為什麼也會患抑鬱症?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幽默,其實不能算是一種性格。

性格是一個人對外界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由於性格是人格的一部分,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所以帶有道德和價值評判的意味。心理學中往往用人格這個術語來代表我們平常所說的概念,這也是我們只聽說過“人格理論”卻沒有聽過“性格理論”的原因。

人格究竟要怎樣進行分類?這個問題在心理學界討論了上百年。一開始人們把人格分成幾種類型,比如希波克拉底根據體液將人格分成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和膽汁質;後來還有心理學家根據體型和出生順序劃分了人格類型。但這些劃分試圖將複雜的人類簡單化,方式實在是過於簡單粗暴。

後來心理學家嘗試從人格中總結歸納出幾種不同的特質,這些特質就像是人格樹上的枝枝丫丫,共同組成了人格的全貌。人格特質當然也有各種各樣的理論,且一直爭議不斷,直到1992年研究者們才整合出一個公認的人格模型—大五人格模型,也被稱為“人格海洋”(OCEAN)。

大五人格雖然只是把人格分成了五個維度的特質,但卻涵蓋了人格的方方面面,因而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證實。

簡單來講,大五人格包括以下五個維度:

開放性(Openness):反映個體的認知風格,得分高的人興趣廣泛,好奇心和求知慾強,得分低的人追求實際,比較傳統和保守。

盡責性(Consciousness):反映個體對自身衝動的控制和調節,得分高的人往往是比較自律謹慎的,做事有條理,得分低的人往往比較衝動,做事總是隨心所欲。

外傾性(Extroversion):反映個體的社會性需求,得分高的人喜歡社交,喜歡刺激冒險的活動,得分低的人比較內向,喜歡獨處。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個體對他人所持的態度,得分高的人往往善解人意,樂於助人,得分低的人較為自我和多疑,比較看重自身的利益。

神經質(Neuroticism):反映個體的情感調節過程,得分高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情緒不穩定,情緒調節能力較差,得分低的人往往情緒穩定,能夠平靜地應對發生的事情。

回到我們原來的問題,為什麼看起來幽默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鬱症?

這個問題其實本身就不太成立,因為幽默並不是一種人格類型,更不是一個持續穩定的人格特質,不能夠對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產生根本性和持續性的影響。

那我們常常聽說的喜劇大師很容易得抑鬱症是怎麼回事呢?

這裡其實有很多種解釋,比如喜劇的內核其實是悲劇,優秀的喜劇其實往往是洞悉了人生的本質,看到了很多殘酷的事實,只是以喜劇的形式博大眾一笑而已。又或者是幽默只是喜劇演員在台上所戴的面具,誰又知道面具底下,演員在默默流淚呢?況且,喜劇演員千千萬,只憑几個罹患抑鬱症的特例,又能說明什麼呢?

既然幽默既不是一種人格特質,也沒有證據證明幽默和抑鬱症之間有聯繫,那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會跟患上抑鬱症有關係呢?有一種說法,內向的、悲觀的、情緒不穩定、調節能力差的人肯定更容易患上抑鬱症,這個是正確的嗎?

性格和抑鬱症之間有關係嗎?

首先,人格和抑鬱症之間確實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很多研究都發現,抑鬱症患者往往在神經質維度上得分很高,而外傾性和盡責性維度得分很低。這就說明情緒不穩定、情緒調節能力差、不愛社交、容易自我封閉的人就很容易患上抑鬱症。

可是為什麼抑鬱症患者的盡責性得分也會很低呢?盡責性得分低的人不是應該做事隨心所欲的嗎?而在很多人的常識中,抑鬱症患者往往會給自己加諸多的限制,導致對很多事物都不敢去嘗試,從而自我封閉,所以一個做事隨心所欲的人患上抑鬱症似乎有些反直覺。

但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上看,抑鬱症患者的盡責性得分較低,這可能是因為抑鬱症患者往往難以控制自己內心的想法,一方面是容易過慮,想太多,另一方面則是難以控制自己的衝動,容易發脾氣。

但是,人格特質與抑鬱症之間的關係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牢固。

首先,神經質得分高和外傾性得分低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這隻能說明這一類人屬於抑鬱症易感人群,相當於是他們對於抑鬱症的“免疫力”較差,在遇到挫折和壓力時,更容易得抑鬱症。

其次,一些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抑鬱症被治好了或者變嚴重了,他/她的人格也不一定會隨之改變。這也解釋了抑鬱症總是會反覆發作的原因,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導致抑鬱症的因素可能還有很多,例如挫折、壓力和應對方式等。

從性格上看我屬於抑鬱症易感群體,該怎麼辦?

沒有人願意患上抑鬱症,整天鬱鬱寡歡,只能體驗到人生的無趣。我們每個人都想追求美好幸福的人生,但確實會有一些人,他們天生就比別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這其中有很多很複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就患有抑鬱症;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是性格敏感,容易多愁善感;還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從童年起就遭受了很多困難挫折和壓力,這些原因無一例外都會讓他們比別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但不用過於擔心,抑鬱症易感性更高,並不代表你們一定就會患上抑鬱症。相反,通過很多方法都可以降低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首先,性格雖然是天生的,但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追蹤了被試幾十年的研究表明,尤其是在50歲之前,性格都是在不斷改變的,年齡越小,可塑性也就越強。因此,當你看到這篇文章,也意識到自己性格敏感,情緒難以穩定時,就可以嘗試去改變自己的性格,學習更多調節情緒的方法,適當釋放自己的情緒,堅定自己的目標,讓自己變得更好。

其次,外傾性得分和抑鬱症之間的關係並不像神經質得分那樣穩固。很多研究發現,外傾性和抑鬱症之間的關係比較弱,已經患上抑鬱症的人傾向於自我封閉,但內向的人並不一定就會有更高的風險患上抑鬱症。只要保證自己有適當的社交(畢竟人的本質仍然是社交動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慾,與人為善,這樣的人患上抑鬱症的可能性是極低的。明明不愛社交,喜歡獨處,卻逼迫自己去頻繁社交,反而會讓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加封閉。

最後,也許別人會去對你的性格作價值判斷,說你性格好或者壞,但實際上人格是中立的,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具有一些社會屬性罷了。

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追求人格之獨立,不要隨波逐流或者只因外界壓力而強迫自己去扭轉性格,健康快樂地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諦。

(0)
上一篇 2021-05-16 08:57
下一篇 2021-05-16 08: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