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北大博士卧底外賣員寫的三篇論文,我更迷茫了……

外賣有關的新聞,這幾年層出不窮。自從《 人物 》報道了《 外賣小哥,困在系統里 》之後,有關於外賣小哥待遇的問題,一直都是新聞的熱點話題。在今年年初,就有 “ 餓了么 ” 的外賣小哥猝死的新聞,也有外賣員自焚討薪的事情。

但是這些事情似乎並沒有影響到餓了么和美團外賣的高歌猛進。雖然發生了很多的社會事件,但是外賣該用還是用,小哥該送還是送,一片歲月靜好。

而就在前幾天,有個北大博士生為了做研究寫論文,當了將近半年外賣員的事情,又一次把外賣小哥的問題拉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實際上,北大博士卧底當外賣小哥是 2018 年的事情,那幾篇相關研究的論文則是 2019 年的論文,這些事情都是好久之前了。

只不過,因為這幾篇論文內容詳實,又有着難得一見的實際田野調查的內容,所以又被翻出來了。

說實話,我把他寫的這幾篇論文都看完了,看完之後,我的感受只有一個就是:外賣行業,也太內卷了吧。 ”

內卷這個詞其實這兩年流行的詞彙,指的就是很多人一起為了達成一個目標,所以向一個方向去做無用功,導致這個目標越來越遠。

一個特別簡單的解釋就是說在電影院看電影,前排的人站起來,後排的人為了看見也只能站起來,於是一排接着一排,所有人都被迫站起來很痛苦的看電影。

在外賣行業,這個內卷並不只是由外賣小哥之間 “ 卷 ” 出來的,反而是平台和外賣員之間的內卷。

論文裡面舉了這麼一個例子,有幾個外賣員發現去學校有一個側門可以直接進去,能節省好多時間,所以他們就一直走這個門。

看完北大博士卧底外賣員寫的三篇論文,我更迷茫了……

結果,平台根據大數據發現這件事情之後,把送餐的時間調整的更短了……這樣外賣員本來通過發現近路節省的時間就被平台用算法抹平了。

好傢夥,這算法優化的也太厲害了……

在算法的面前,外賣員依靠自己的努力是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處境的,因為根據大數據的測算,資本總是能找到更加 “ 優化 ” 的方案。

反而,他們越是努力,就越累,越是想要靠自己擺脫算法,就越被困在算法中。

而且,外賣員還在客觀上成為了幫助平台優化算法的存在。

比如說,論文裡面提到,外賣員為了多送同一個店,或者離得差不多的單子,會選擇到附近之後,不點取餐,而是等着單子過來,他們叫這個掛單。

照理來說,這是在卡一個軟件定位的 bug ,用拖延時間來拿到更多的單賺錢。然而,平台在這之後也修復了這個 bug ,把定位控制在離店更近,讓外賣員沒法用 “ 掛單 ” 的方法來拿更多的單子。

問題是,這些平台方作為規則的制定者,他們也定義了這些是否屬於 bug 。

這些外賣員他們的需求其實很簡單,你一次送一個單一定是虧得,為了保證自己能夠一次多送幾單,他們會用盡各種辦法。

但是這個理由對於消費者是矛盾的,因為消費者的需求就是早點送到,你去為了拿多的單延誤了我的時間,消費者不接受啊。

這就是北大博士調查之後發現的第二個事情:控制權的轉移。

這裡我解釋一下控制權的含義。

就這麼說吧,咱們正常打工人都是被領導控制的,領導決定了你的薪水,你的工作內容。雖然說做遊戲的可能要面對遊戲玩家,賣產品的可能要面對消費者。

但實際上,真正控制打工人的就是領導,打工人只要對領導負責就夠了。

可到了外賣這裡,控制外賣小哥的是什麼呢?

是一個實際的老闆嗎?並不是,在外賣員的眼裡,控制他們收入的人反而是消費者。

看完北大博士卧底外賣員寫的三篇論文,我更迷茫了……

消費者的投訴和差評決定了外賣員會不會被處罰,他們的好評決定了外賣員的評級和分數。

問題在於,消費者看似拿到了控制權,可這個控制權的好處卻沒得到,反而承擔了風險。

這幾年發生的那些外賣員和消費者的衝突,不都是這麼來的嗎?

看完北大博士卧底外賣員寫的三篇論文,我更迷茫了……

而在這個過程中幕後真正控制外賣小哥,乃至於控制消費者的是什麼?是算法,是平台。

這就是這些外賣平台比較 “ 聰明 ” 的地方,通過這個平台發單,通過算法機制,他把控制權看似轉移到了消費者身上。

但實際上,消費者拿到的這些數據,多久能送到,這些都是平台的系統通過算法計算出來的。

到頭來,一旦外賣騎手和消費者之間出現了矛盾,反而平台會隱藏自己。

人物的那篇文章刷屏的時候,餓了么還 “ 別出心裁的 ” 出了一個 “ 你願意給我 5 分鐘嗎? ” 的活動。

看完北大博士卧底外賣員寫的三篇論文,我更迷茫了……

可根據平台的算法來看,如果按照路線的優化原則,這個五分鐘本來就是應該加到平台的規劃時間之中的,不應該讓消費者來承擔。

這個行為,就是典型的轉移矛盾。

雖然剛開始看這些論文,我是抱着學習的心情去看的,但說一句實話,這幾篇論文都看完之後,我也陷入了迷茫……

因為我發現,即使有這麼多的問題,外賣小哥的崗位卻依然爆滿。

前一陣子,北京市人社局勞動關係處副處長王林就上節目體驗了當一天外賣小哥,幹了 12 個小時,只賺了 41 塊錢,他還說這個錢太不好掙了。

看完北大博士卧底外賣員寫的三篇論文,我更迷茫了……

但是,就這麼不好掙的錢,依然有大量的外賣小哥願意投身其中。

就算是知道累,不安全,危險,這些外賣員依然願意去干這個活,去掙這個錢。

為什麼啊?因為和其他的工作比起來,外賣員的工作至少看着自由,雖然辛苦,至少賺錢多。

根據統計,咱們中國人的平均收入只有差不多 2500 一個月,而外賣員,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員工收入都能在 5000 元以上。

看完北大博士卧底外賣員寫的三篇論文,我更迷茫了……

雖然不安全,雖然很辛苦,但是這個收入已經在中國是中高收入了,對於那些學歷不高,也沒有什麼技能的人來說,賺外賣費是他們最好的賺錢方法了。

不過,回過頭來再想想,北大的這個博士生的論文,已經發表了這麼久,卻在三年之後被人發現,是不是也客觀說明了,大家也都重視到了外賣員的這種問題呢?

讓外賣費變高?消費者很難接受;讓抽成變低?資本不會願意;讓外賣員少接單,時間長一點?別說消費者能不能接受,外賣員也不能接受。

這麼一個無解的問題誰能來解決?

前幾天美團把對商戶的費率進行了更改,把原來的固定的傭金拆分為較低的技術服務費和履約服務費。對於3公里以上的訂單和深夜凌晨等特殊時段,又採用了階梯式收費。

看完北大博士卧底外賣員寫的三篇論文,我更迷茫了……

這個改革之後,傭金變得更加透明了,而且也分成了階梯的收費方式,越是辛苦的外賣員賺的錢也更多了。

但是,這個政策能有多大程度上改善外賣員的問題,卻很難說。畢竟這個會不會鼓勵更多的外賣員選擇凌晨工作來賺錢?

這一切也許只能等待時間來驗證吧……

也許真的如同這個北大博士在後續的自述中所說的那樣,這一切也只能等待政府出台政策,才能解決吧……

(0)
上一篇 2021-05-13 08:03
下一篇 2021-05-13 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