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長壽的城市這樣養老:一鍵叫車、刷臉用餐

不少老人內心“不服老”,路邊身穿紅色馬甲的叔叔阿姨,那是被譽為“老夥伴”的社區志願者。志願者都是60來歲的“小老人”,身體還算康健,他們“成團”的初衷是為了幫助社區里行動不便、無依無靠的高齡老人,如此溫馨的街道文化已經持續了近十年。然而,隨着城市數字化程度不斷加碼,這群“小老人”漸漸手足無措。

志願者隊長錢阿姨印象最深的是一戶“一老帶一殘”的困難家庭,80歲老人和患有癌症的視障兒子住在一起,每個月都要去醫院做2-3次化療,光打車就成了他們就醫路上的“極限挑戰”。

“每次看病我都會安排兩個志願者,早上6:45到老人家,然後打車,起碼要7:30才能打到。”錢阿姨記得,有時候小區門口實在叫不到車,一位志願者還得跑到馬路對面,甚至更遠的十字路口去碰運氣。

在加速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進程里,老年群體落入了尷尬的境地,他們連最基礎的出行、用餐、就醫等需求都受到了掣肘。

根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的預測,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佔到總人口的14%,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

今年3月,上海已將“為老服務一鍵通”納入數字化轉型即將打造的11個標杆應用。

01

人在門房坐 一鍵叫車來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一說這些話,眼前就浮現出三代同堂、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面。可是身處快節奏的一線城市,類似的畫風越來越稀缺,社會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子女大多需要自由空間,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孤寡老人、純老家庭比“全家福”更常見。

對於年輕人來說,打開手機一鍵“滴滴”即可坐等專車接送至目的地。上了年紀的長輩則不然,智能手機的虛擬鍵盤遠不如陪伴了多年的“老年機”順手。終端設備跟不上高度互聯網化的時代,看似再輕鬆不過的日常也會舉步維艱。

既然揚招更符合老人的習慣,何不設計一些更加適老化的叫車方式?

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的老齡化程度在全區名列前茅,60歲以上老人約佔43%,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比重也達到了7.55%。

出行問題不解決,這麼多老年人豈不都要被“困”在屋檐下?於是,街道與上海市出租車統一平台“申程出行”合作,在2020年9月28日上線的“一鍵叫車”功能之上繼續開發2.0版本。

去年,“申程出行”在全市範圍內安裝了200根帶有信息化屏幕和按鈕的揚招桿。按下按鈕后,用車信息就會發送到2公里以內的出租車司機手機端上,出租車接單后屏幕上也會有信息顯示。

圖源:申程出行

圖源:申程出行

不過在曹楊新村街道服務辦負責人黃祺琦看來,1.0版本的叫車方式仍有“雞肋”之處。因為揚招桿無人看管,有時會被誤按,而且缺乏互動性,老人如果一時半會兒等不到車可能就走開了。司機要是到了候車點看不到人,久而久之就不願意再接這種訂單了。

而在2.0版本中,街道將叫車設備布在小區門衛處。除了有人看管之外,還增加了語音提示功能,會提醒老人“司機還有X分鐘到達”。

黃祺琦告訴《IT時報》記者:“有的老年人打字不行,眼睛也看不太清,即使有智能手機也很難自己叫車,所以‘一鍵叫車+語音提示’很有必要。”

這樣一來,老人不必再站在路邊苦苦候車,可以坐在門房裡一邊休息一邊等待。就算臨時想要取消訂單,還有門衛幫忙操作,司機也就不會白跑一趟。

目前,街道已經選取了包括小區、醫院等在內的10個試點,預計5月就會落地。

另外,考慮到行動不便的老人需要乘坐輪椅,一鍵叫車2.0還會增設無障礙出租車,車體更大,後方空間附設輪椅升降設備,非常方便。

02

掃碼太難 刷臉用餐

在曹楊新村街道城運中心的大屏上,老年人群像已經被數據化,並且貼上了標籤:純老家庭、助餐、送餐、長護險、孤老……

居委會社工定期去老人家走訪,並把走訪記錄上傳到街道開發的智慧辦公應用‘走四百’上和大數據平台對接,方便我們及時掌握老人的變化,比如給新增的獨居老人安排上門送餐服務,老人一個人可能不高興燒。”

圖源:上海普陀

黃祺琦表示,藉助智慧辦公應用,送餐員也能幫忙捕捉老年人的健康信號。需要送餐的老人要麼是獨居,要麼由於身體原因長期不出門,如果遇到敲門不開等異常情況,送餐員可以第一時間在手機端反饋給居委會,待對方上門查看。

圖源:上海普陀

除了上門送餐,曹楊新村街道開設了4個社區助餐點,包括自建食堂及合作的社會餐飲,對高齡獨居老人尤其“香”。老人在助餐點可以刷敬老卡,享受滿15元減3元的優惠。

普陀區武寧片區的社區食堂客流量最大,4月12日午後,城運中心顯示當日訂單數已接近200筆,大約是其他助餐點的4倍。

但疫情暴發后,老人們失去了社區食堂的“通行證”,因為需要健康碼。彼時《IT時報》曾報道過,70歲的獨居老人就由於用不來智能機、調不出健康碼,半年沒有去菜市場,也坐不了公交車。

國家衛計委曾預計,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55億。然而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截至2020年3月,60周歲以上網民在中國9.04億網民中佔6.7%,可見中國仍有1.8億老人沒有觸網。

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指出要簡化健康碼操作以適合老年人使用,推進健康碼與個人證件關聯,如身份證、社保卡、老年卡等。

普陀區城運中心副主任尹科強告訴《IT時報》記者,區里推出了“人證碼合一”的解決方案,連通了身份證與隨申碼,在終端掃描身份證后就能顯示健康碼狀態,無需打開手機查看,同時終端還支持人臉識別和紅外測溫功能。

圖源:上海普陀

圖源:上海普陀

這套設備在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醫院、商場等多處公共場所都已落地,以往“出示隨申碼—測量體溫—刷身份證取號”一系列步驟,如今僅需刷身份證這一個動作就能搞定。

去食堂吃飯不比去社區服務中心辦事,老人很容易忘帶證件。曹楊新村街道開通了更高階的“人證碼合一”,60歲以上的老人都被納入了白名單,可以直接刷臉進場。

另外,通過武寧片區食堂引入的智能餐盤,城運中心越來越了解老年人的口味。根據點單量統計的Top 20菜品明細圖在大屏上一覽無遺:宮保雞丁、青菜、涼拌黃瓜、蜜汁叉燒是最受老人歡迎的幾道菜。因為餐盤下方安有芯片,每拿一道菜,系統都能對價格進行自動結算,能夠減輕用餐高峰時的擁堵,也能照顧到老人點菜時的“選擇困難症”。

03

床頭“伴侶”緊急上門

和大型養老機構比起來,位於新村路上的慧享福長者照護之家“小而美”。

作為一家社區嵌入式小微機構,這裡僅提供49張床位,但配有康復師、營養師、廚師、照護師等多種專業人士。

圖源:IT時報

老人既可以在此長期住養,也能享受日托式的照料。由於床位有限,入住的以失智老人居多。

隨着我國養老呈現“9073”格局,九成老人需要居家養老,因此養老機構的觸角也亟需向更多家庭延伸。

純老家庭的痛點尤其明顯,自從兩年前發生腦卒中后,80多歲的潘爺爺一直處於半自理的生活狀態。唯一的女兒工作忙碌,沒有辦法陪在父母身邊,很擔心慢性疾病纏身的父親會有舊病複發的危險。如果半夜需要送醫院,僅靠老伴一個人照顧該有多吃力?

為了幫助高齡以及獨居老人應對種種突發情況,甘泉路街道推出了定製化服務“一鍵呼”。

根據上海市民政局、市醫療保障局和市財政局於2019年年底印發《上海市開展家庭照護床位試點方案》,有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可將專業照護服務延伸至老人家中,使家中的床位具備“類機構”照護功能,從而為居家老人提供“365天24小時照顧,有緊急情況15分鐘到達”的專業服務。“一鍵呼”作為甘泉路街道家庭照護床位的一項特色功能,由慧享福長者照護之家提供服務。

在慧享福新村路機構內的樣板間里,擺放在床頭柜上的語音對講設備“床頭智能伴侶”就是“一鍵呼”服務的載體。

圖源:IT時報

早在2017年,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市民政局就制定了《上海市“一鍵通”為老服務項目指南》。“過去的‘一鍵通’只能發出單向警報,不支持雙向交流。而‘一鍵呼’內帶有電話卡,後台人員收到警報后可以向老人主動了解情況,平時早晚也會進行主動問候。” 慧享福長者照護之家負責人朱靜禮說。

床頭的“一健呼”時時守護老人,後台提供全天候智能化接應,圖源:IT時報

床頭的“一健呼”時時守護老人,後台提供全天候智能化接應,圖源:IT時報

這位床頭智能伴侶好比一個網關,連通了包括床鋪上的生命探測儀、廚房的無線燃氣報警器、衛生間滯留探測器等在內的“12件套”智慧養老設備。但凡有設備發出警報,它就會自動撥打電話。預留的號碼中既有家屬也有養老管家,設備會進行輪番撥打,直到電話接通。

自家庭照護床位試點以來,已經有11戶老人啟用了上述呼叫服務,以高齡、獨居和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居多。

除了15分鐘上門的應急服務,他們還能享受機構代繳代辦公用事業費、智能手機教學、生命體征監測等公益服務。

甘泉路街道預計,今年年底前安裝“一鍵呼”的床位規模將擴大至200戶。朱靜禮表示,家庭照護床位項目剛啟動一個月,慧享福就接到了987個諮詢電話。面對如此龐大的居家養老需求,目前由政府採購的家庭照護床位或許也會加速向市場化演進。

記者手記:

讓老年人享“觸手可及”服務

在“硬件+軟件+服務”的加持下,智慧養老的畫風不斷刷新着人們的想象力。可是要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光提升為老服務的數字化水平就夠了嗎?

智慧社區的建設恐怕就是其一,據《IT時報》此前報道,獨居在上海某老小區的80歲高齡老人褚奶奶就為社區安裝的智慧門禁系統苦惱不已。

新系統需要綁定手機,訪客在門口按鈴后,住戶的手機就會響起,然後接通來電、按鍵開門。可由於房間信號問題,褚奶奶在室內很難用手機遠程控制門禁。因為門鈴“失靈”,老人只能到樓道去開門。

拋開老人對數字化應用的抗拒,智慧門禁系統倒是社區管理的大功臣。尤其在疫情期間,上述小區所屬的街道就憑藉門禁系統內的大數據信息,與社區登記信息進行對比,輔助開展社區疫情防控排查工作。只是當大部分人都在感謝智慧社區讓自己住得更安心時,始終不能忘記還有老年人這塊“短板”。

街道和養老機構人員都發現,即使老人試圖跟上時代的節奏,拿子女淘汰下來的智能手機練手,往往力不從心。

既然如此,城市管理者是不是應該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弱勢,在數字化轉型的同時給他們留一個Plan B,譬如給無法用手機遠程開門的老人留一個密碼方式。

工信部曾宣布,今年1月起,在全國範圍內啟動為期一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中也提到,在醫療、社保等高頻服務上,要保留線下辦理渠道,具備授權代理、親友代辦等功能,推廣“一站式”服務。畢竟,誰也不想在兩鬢斑白后被時代拋棄。

讓每一個年過花甲之人都能老有所依,讓老人所需的一切生活服務觸手可及,不就是智慧城市的意義所在?

作者/IT時報記者 李蘊坤 編輯/潘少穎 挨踢妹 排版/黃建

(0)
上一篇 2021-05-08 03:12
下一篇 2021-05-08 03: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