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親人的“數字永生”,或許沒有那麼難……

去世親人的“數字永生”,或許沒有那麼難……

圖片來源:由無界 AI工具生成

來源:肖颯lawyer‌

作者:ZH.Y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時光如流水一般帶走世間萬物,任何人都不會、也不能在這一顆小小的藍色星球上永存不朽,那麼死亡”這個概念就如海德格爾所言,是我們作為人類這棵會思考的葦草所不得不面對的“永恆宿命”

筆者很喜歡《尋夢環遊記》中對死亡的闡述: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你在社會性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三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也把你忘記,此時你就真正地死去了。

但如果用AI把去世親人做成一個虛擬人,生命的存在和意義是否會被重新定義?

去世親人的“數字永生”,或許沒有那麼難……

一、 如何自己動手為逝者製作一個虛擬人?

2022是元宇宙之年,在去年一整年裡,我們對虛擬世界投射了巨大的關注和期待,雖然受限於當前技術的桎梏,一個無限美好的虛擬伊甸園依然離我們遙不可及,但人類的探索並非一無所獲,隨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雲計算和數據存儲方式的變革,AI正在向著我們意向不到的方向飛速前進,甚至逐漸觸及了一些傳統意義上人類道德的“禁區”,例如,使用AI“復活”一個逝者

註:因實測內容涉及個人隱私,此次不予直接展示,僅概述製作步驟。筆者不支持也不反對讀者進行模仿自測,但切勿濫用技術侵害他人正當權利或利益

01、生成基礎圖像

首先,我們需要利用逝者生前的照片來製作一個精細化程度較高的基礎圖像,使虛擬數字人能夠足夠生動靈活地重現逝者的音容笑貌

去世親人的“數字永生”,或許沒有那麼難……

在這一步上可以使用midjourney來快速生成並挑選出符合要求的圖像。隨着新版midjourney的到來,AI繪畫工具已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繪製真人形象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提升。以上就是某社交平台用戶使用新版midjourney製作的“一對情侶在20世紀90年代背景的高樓上”的照片,真實度已經極高。

02、生成仿真合成語音

其次,我們需要使用逝者生前的語音資料(如電話錄音等)來生成和製作仿真電子合成語音,這一步是為了讓後續製作的虛擬數字人在與我們對話時使用與逝者極度相似的聲音、語調甚至還能還原逝者所使用的方言,極大提升代入感。

去世親人的“數字永生”,或許沒有那麼難……

在這一步上可以使用的工具非常多,例如使用某度的飛槳AI Studio等工具就可以輕易做到。

03、生成個性化對話資料

再次,我們需要利用最新的大模型語言工具ChatGPT-4來為虛擬數字人生成對話內容。在這一步中我們可以先自行“調教”一下GPT,使其更好地理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對話內容。例如,我們可以先將逝者的年齡、教育背景、職業背景、生活的地區、性格特徵、說話習慣、思考方式等一一輸入GPT,然後對其提出要求:“你現在要成為一個我剛剛描述的人,與我進行對話。”或類似的表述。隨後,我們需要截取大量的對話內容來製作虛擬數字人。

去世親人的“數字永生”,或許沒有那麼難……

04、生成虛擬數字人

最後,我們就可以利用數字人生成工具製作出一個與逝者有着相同面容、相同思考方式、會笑會動會說話的虛擬數字人

在這一步上推薦使用D-ID(https://studio.d-id.com)來生成虛擬數字人,不僅可以快速免費的生成數字人,製作出來的質量還足夠高。

去世親人的“數字永生”,或許沒有那麼難……

二、 我們應該這麼做嗎?

我們能這麼做,但我們該這麼做嗎?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類似的問題被拋出:我可以用ChatGPT寫論文,我應該這麼做嗎?我可以用換臉技術報復我恨的人,我應該這麼做嗎?我可以用虛擬數字人復活去世的親人,我應該這麼做嗎?

如果說在以往的弱人工智能時代,雖然我們也能製作出如與上述質量相當,甚至更好的虛擬數字人,但一秒幾萬、幾十萬的巨大製作成本成了限制絕大部分普通人的“門檻”。那麼在如今這樣一個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時代,我們真正需要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嚴肅的問題,我們到底應不應該為逝者製作一個足夠真實的數字人?

弗洛伊德認為,對於生者來說,“死亡”的意義是與舊日情感聯結的剝離。人會因為親人的離世,而將情感反覆投入到重溫與逝者有關的記憶中,並持續地發現親人已逝這一現實,因而生者的情緒會產生波動與抽離。而之所以說“時間會治癒一切”,則是因為人類總會在此後的生活中擁有新的邂逅,與新的人或物產生新的情感聯結,不斷投入和抽離的精力會逐漸轉移到新的對象身上,最終結束喪親的哀傷。

基於“投入-抽離”理論,弗洛伊德反對對剛剛喪親的人進行額外的精神刺激,他認為“異常的外在或內在干擾,會使當事人仍停留在某種與親人已逝相矛盾或被內疚等情緒支配的狀態。”最終生者的精力會難以轉移,因而導致延遲、誇大或病理性的悲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使用逝者製作高仿真虛擬數字人是不利於生者從悲傷中恢復的,因為足夠智能的數字人會利用高度發達的大語言模型持續向生者提供情感反饋,最終可能導致生者對AI產生不當的“移情”。

當然也有理論認為,利用逝者資料製作高仿真虛擬數字人有利於心理治療。具體而言,高仿真虛擬數字人可以在患者喪親痛苦最嚴重的時期,為其提供一種“緩和療法”。通過為患者提供一個可向逝者傾訴的渠道來維繫與死者情感連結,最終達到緩解哀傷的效果。避免患者因此發生如自殺或患上更嚴重的精神疾病等極端情況。但該心理療法僅存在於理論階段,並沒有真正的案例支撐其治療的有效性,反而讓人產生“治標不治本”的質疑。

某平台自媒體用戶曾對十個普通中國人進行訪談,主題為“你是否要利用科技在網絡世界中復活你的至親?”

十個人中有五人明確表示“會去做”,三人表示“可能會嘗試”,而兩人表示“不會做”。其中對於支持派的五人而言,最大的理由就是想要避免人生的遺憾,其中一個女同學說:“我只是想要一天的時間,讓我跟他好好告別。”而反對派的另一個女同學認為,這是對逝者的不尊重,人即使是去世后應該也不想要一個機器人成為自己的“平替”

去世親人的“數字永生”,或許沒有那麼難……

寫在最後

於筆者而言,從理智上是對“科技還原去世至親”這件事持反對態度的。這不僅是因為人生的遺憾本就是一種生命的意義,更是因為這是一個真正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我們在生活中習慣並接受了生命可以在數字世界中“復活”或“永生”這一設定,我們會如何看待真正的生命?如果死亡的界限變得不再真實和清晰,生的意義也就會逐漸喪失,說實話,如果用虛擬數字人來彌補“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那到底是在騙誰?

但是,筆者從情感上又難以去直接否定和禁止這一行為。在沒有AI的年代,雖然車馬很遠書信很慢,但人不也同樣會保留着那些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老物件,用以緬懷逝者嗎?既然有這樣一種更好的懷念方式,又何必對此過於應激?筆者不禁想到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看着船隻靠岸后,頭也不迴向着叢林遠去的老虎自語道:我猜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的放下,但最令人痛心的就是還沒有來得及好好道別。

總之,任何一個看似荒誕不經但真實存在的現象,背後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理由,面對狂飆的科技,做與不做之間似乎都沒有真正的“正確”可言

去世親人的“數字永生”,或許沒有那麼難……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811722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3-04-05 20:49
下一篇 2023-04-05 20: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