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工程系,來了一位“吃螃蟹”者

來源:中國科學報

記者 溫才妃

元宇宙工程系,來了一位“吃螃蟹”者

圖片來源:由無界版圖AI工具生成

宇宙辦學潮正在高校中暗涌。

不久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未來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正式更名為元宇宙工程系,成為我國內地高校中第一個以元宇宙命名的院系。

無獨有偶,近年來香港理工大學設立元宇宙科技專業,清華大學成立元宇宙文化實驗室,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元宇宙研究中心,浙江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西北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紛紛建設元宇宙校園。

作為“吃螃蟹”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院長潘志庚堅定地看好元宇宙人才培養這片“藍海”。這又是為什麼?

元宇宙是噱頭嗎?

或許當前比辦學更要緊的是,祛魅。

這幾天,潘志庚在南京、成都、杭州、崑山等地跑個不停,所到之處,講的無不是“元宇宙是什麼?”“從虛擬現實到元宇宙”。總有人在問他,元宇宙是泡沫、資本噱頭吧?對此,潘志庚只能無奈地笑笑。

火遍全球的“元宇宙”出自小說《雪崩》,其構造了一個“Metaverse”的虛擬世界,用戶只要戴上VR(虛擬現實)眼鏡,就可以在一個數字空間中生活、工作、社交。2021年成為元宇宙元年,臉書(Facebook)改名Meta,喚起大眾對元宇宙的關注。

之所以被質疑,不外乎幾個原因——元宇宙究竟是什麼,很多人搞不明白;元宇宙本身建構的基礎不穩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面臨技術挑戰;元宇宙教育的內容建設,如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材建設、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還在開發中。

“如果不把這些搞清楚,哪位家長放心把孩子交到這裡?”這是潘志庚“馬不停蹄”的原因之一。

在很多場講座中,他都在強調元宇宙不是電子遊戲、虛擬世界,也不意味着逃離世界。技術的成熟過程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但技術是分步實現的,在遊戲、醫療、教育等領域,元宇宙可能率先實現。比如,飛行員在虛擬駕駛艙中練習開飛機,學生在仿真環境下學習儀器操作,虛擬人為機構做形象代言人等。

各行各業都在熱烈擁抱元宇宙。今年以來,國內先後有20多個城市出台元宇宙行動計劃及相關扶持政策,隨之帶來巨大的人才缺口。

智聯招聘最新發布的《2022元宇宙行業人才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1—7月,元宇宙相關招聘崗位同比增長16.6%。其招聘的人才高度集中在信息技術產業,並向教培、傳媒、製造等領域逐步滲透,研發與設計崗是元宇宙的主力軍。

就在改名為元宇宙工程系的前幾天,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元宇宙工學部”(專業研究虛擬空間“元宇宙”的學科)正式開講。10月11日,香港理工大學新設元宇宙科技理學碩士學位。

儘管境外已有“吃螃蟹”者,但仍有人質疑,我國教育部的學科目錄里沒有元宇宙專業,這會不會是一個“野雞”專業?

其實,社會公眾對教育界並不了解。“專業設置須根據教育部學科目錄,但辦一個系叫什麼名字並不受目錄限制。”潘志庚說。

元宇宙工程系培養怎樣的人

凌晨四五點,潘志庚還在回微信。找他合作的單位太多了,有政府、博物館、廠商、大學等,基本都是“複合型需求”。最近,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幾位專家也找到他們,希望合作設立一個與藝術相結合的元宇宙研究中心。

“複合型人才真的很吃香。”潘志庚說,南京大學人工智能本科生年薪三四十萬元,假如一名畢業生對人工智能、區塊鏈都懂一些,兩方面都能做,企業過去招兩人,現在招一人就夠了。

同樣的邏輯放在全行業,互聯網曾給整個行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單個技術突破都不足以帶來革命性變化。能夠給下一次互聯網革命帶來衝擊的,是很多人看好的元宇宙。

潘志庚表示,它不是某項技術,而是一個集成的概念。元宇宙有六大核心技術,被形象地比喻為“大螞蟻(BIGANT)”。其中,B是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I是交互技術(Interactivity),G是電子遊戲技術(Game),A是人工智能(AI),N是網絡及運算技術(Network),T是物聯網技術(Internet of Things)。

六大技術並不是突然增加了6門課。事實上,人工智能是元宇宙的一部分,元宇宙的很多課程已在人工智能專業有所開設。“新加的主要有兩門課程——人機交互或虛擬現實和區塊鏈。現在只是用元宇宙這頂‘帽子’把學生招進來。”潘志庚說。

一個人無法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元宇宙的人才培養也有別於傳統學科的設計。“我們希望元宇宙工程系的學生擁有較寬的知識面,形成綜合思考能力,能融會貫通,明白學科方向之間的關係。”潘志庚說。比如,互聯網智能診室涉及網絡、物聯網、人工智能、人機交互和區塊鏈等技術,學生參與項目開發,要對元宇宙涉及的技術融會貫通。

大多數人聽到4年學習6門核心技術,第一反應都是“怎麼學得過來”。“實際上,每門都學得精深,既不現實也非必要,一定要有所側重。”潘志庚說。

元宇宙背景下的虛擬社會有交易活動。甲送給乙一個故宮的數字藏品,如何保證該藏品非盜版?獲知轉手信息就要學習區塊鏈知識。而智慧教育主要涉及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不通曉區塊鏈知識也不受影響。

潘志庚希望學生是“雜家”。“因為元宇宙是目前最大的交叉學科,與計算機、人工智能、工業設計、地理、經濟等學科都有交集。”不過,最基礎的仍是數學。不久前,國際知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指出,元宇宙還有很多技術問題需要數學等基礎學科的支撐。“古老的數學學科對處理圖形和各種數字問題很有效。”

潘志庚認為,元宇宙人才還要重視外語學習。虛擬現實的引擎等技術,國內比不上國外,而要研讀國外資料、進行國際交流,外語就成為了基本要求。

元宇宙給高教帶來哪些改變

和很多工科課程一樣,僅靠課堂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元宇宙。元宇宙工程系的加入又會給課堂帶來怎樣的改變?

一聽元宇宙,很多人會想象在元宇宙中上課的場景。戴着VR眼鏡上課,時間久了會不舒適、有眩暈感,但不戴VR眼鏡是否就不是在元宇宙中上課?

這其實是公眾的一種誤解。潘志庚指出,雖然元宇宙延續了虛擬現實的三大特徵——沉浸感、實時性、自然交互,但很多場合併不需要過分強調沉浸感。如他們開發的網絡虛擬馬拉松,戴着VR眼鏡跑步會感到不舒適;去虛擬醫院問診,只需要一個大屏幕與醫生正常對話就可以,不需要過高的沉浸感。“在元宇宙中上課並不一定要戴VR眼鏡,否則會極大限制其應用範圍。”

很多高校從前就有虛擬仿真教學,元宇宙下的虛擬仿真教學又有何不同?

從前的虛擬仿真多是電腦中的模擬場景,以動畫為主。有了元宇宙相關技術的加持,未來的化學課可以這樣打造——濃硫酸稀釋場景下的溫度感知試驗,通過設備,試驗者的手就能感知發熱;無須擔心鈉與水反應發生爆炸,通過人機交互,試驗者舉起智能燒杯“倒水”,就算失誤,虛擬的“爆炸”也只會發生在電腦屏幕上。

“就像人工智能專業在高校中如雨後春筍般開設,誰又能預判未來元宇宙相關專業不會迎來爆髮式增長呢?”採訪結束前,潘志庚如是說。

《中國科學報》 (2022-12-06 第4版 高教聚焦)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791968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3-03-22 04:18
下一篇 2023-03-22 04: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