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不建議高校盲目設元宇宙系,但元宇宙不能不做

來源:量子位

原標題:《對話北郵張平院士:不建議高校盲目設元宇宙系,但元宇宙不能不做》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不建議高校盲目設元宇宙系,但元宇宙不能不做

圖片來源:由無界版圖AI工具生成

元宇宙,可太火了。

國內國外,產業界學術界都熱火朝天。

國外,Facebook改名Meta了,小扎一頭扎進元宇宙。蘋果放出消息,精心打造的首款XR頭戴設備N301,預計明年一季度投產。

國內字節大手筆出手,收購已是國內VR小巨頭的PICO,又任命波粒子科技創始人成為字節跳動PICO社交中心負責人;騰訊也以“全真互聯網”之名,低調進入新世界。

學界,特別是國內高校,設立元宇宙院系、增添元宇宙專業與課程的種種行動迅速又惹人爭議。

到底該怎麼看?

元宇宙不能不做,但不建議高校盲目建院系。

通信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被問及,回答擲地有聲。

張平是誰?

無線通信領域的大牛,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不建議高校盲目設元宇宙系,但元宇宙不能不做

張平院士

他的研究成果並非僅如“陽春白雪”般:所提出的TDD高速寬帶技術體系方案,為我國4G技術可控走出了第一步;也帶領團隊,在冬奧會期間克服-45℃的外界溫度挑戰,為參賽、觀賽提供技術保障。

3G突破、4G並跑、5G領跑、6G布局,中國無線移動通信之路的修築,張平是見證者,亦是參與者。

在與量子位的對話中,張平闡明了自己對通信領域下一個熱點——元宇宙的觀點。

他的觀點,讓“中式元宇宙”這個概念擺到眼前。

中式元宇宙:有許可,可控的

其興也勃焉。

2021年起,元宇宙的故事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於,產學研的部分目光被它所吸引。

但,元宇宙為人們打開的,究竟是怎樣一個未知宇宙?

相較於日常生活可觸可碰的AR、VR設備,Meta等大力發展的元宇宙社交應用,抑或局限在數字經濟範疇,張平口中的元宇宙,有一個更為寬泛的界定

他解釋:

元宇宙不是一個簡單的遊戲。
我認為它是一個獨立,或平行於物理世界的新的經濟形態。

這個虛擬世界,人的參與程度能有多少,目前無人知曉。

但可以肯定的是,觀影等沉浸式體驗,只是元宇宙的一隅,一個“頭戴式裝置”,並不是元宇宙的全部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不建議高校盲目設元宇宙系,但元宇宙不能不做

其最重要的意義,應當是提升人類效率,而非浪費現實空間。

具體落實處,一方面需要從技術上進行新的構建,一方面從政策上進行試驗。

僅從技術架構剖析,元宇宙就分為互聯網硬件接入、算力發展、智能技術三個架構。

至於構建出的元宇宙這個虛擬空間,可信當然是必然條件。

“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是美國想在現有的基礎設施上,構建自己的一套可信體系。”

張平說,中式與西式的處世之道本就不同。

他進一步解釋,中式元宇宙要按照這套軟硬件協議,讓它儘可能具有可信、可控或者許可的環境,配合經濟體系來做,“但是,要我們這套體系做到完全去中心化,可能性不是很大。”

如此一來,元宇宙的技術底座,不光得是可信的、許可的,而且,作為中國可行的元宇宙的創作方式,還必須是“可控”的。

元宇宙代表主流互聯網經濟模式,很快生成了國內外產業生態,綜合來看,元宇宙不能不做。

然而,沒有辦法完全去中心化的元宇宙,也能稱為元宇宙,視作Web 3.0的一部分嗎?

張平回答道:

事在人為。

他以區塊鏈舉例道,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國內小循環,實際上是可以做可控式的,有自己的一套內部設計;國際大循環,則可以跟國際遊戲規則接軌。

“總體來說,還是開放的。”也就是說,雖然需要許可,需要可控,在張平看來,這樣的中式元宇宙,仍屬於Web 3.0範疇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不建議高校盲目設元宇宙系,但元宇宙不能不做

中式元宇宙的中式涵義,不僅蘊含在具體模式上,也可以體現在名詞術語上。

張平認為,“元宇宙”這個名詞創造得不錯,但應該慢慢地、儘可能地使用一些自己的術語,“而不是一直跟隨他人”。

其實在90年代初,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學森,就提出過一個虛擬現實技術與人腦開發的前沿科技,中國味很濃,名喚“靈境”

“靈”字,有“虛擬、空靈”的含義,體現了虛擬世界的智能泛在,是虛擬與物理環境泛在化融合的核心;

“境”是“環境、地方”意思,體現了現實世界對虛擬世界的支撐。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不建議高校盲目設元宇宙系,但元宇宙不能不做

“靈境”與錢學森

30年後,與“靈境”內核遙相呼應的元宇宙衝進大眾視野,除了投資界、產業界的追逐,國內外也有高校陸陸續續設立元宇宙院系,開設元宇宙相關專業。

對此,張平的個人建議是:

不要太做這種趕時髦的事情。

他覺得還是應該按照學科的方向來設立專業,但他並不否認元宇宙是個“好東西”,補充道,自己也不是特別反對,設立元宇宙院系、專業的學校自然有其道理。

“5G只是過渡技術?無稽之談”

談到元宇宙的技術,通信似乎是無法避開的一部分,尤其是一度被寄予厚望的5G。

畢竟無論是元宇宙還是物理世界,通信的本質就是用於獲取知識以消除人自身的“熵”,這是一個熵減的過程,能讓人從不可確定的狀態變成一個可確定的、更穩定的狀態。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5G的出現似乎並不如4G那般給人以震撼感。

將這一現象與國內3G技術的短暫存在時間聯繫起來,加上6G技術正飛速到來,“3G與5G只是過渡通信技術”這個說法開始出現。

作為國內3G到5G通信的帶頭人,張平院士在聽到這個觀點時給出了4個字的評價:無稽之談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不建議高校盲目設元宇宙系,但元宇宙不能不做

張平院士介紹稱,看似3G技術只用了兩年就換成4G,但背後的技術已經鋪墊了8年

從國外2000年實現3G技術以來,國內開始嘗試自研3G技術,但當時無論是理論、關鍵技術、還是實踐和產業鏈,國內幾乎都是一片空白。

最終在2008年時,中國才成功走出一條與國外不同的通信技術路線。

3G不到2年發展成4G,“看似這些年來3G沒做什麼事,但如果沒有這8年的技術儲備,我們僅憑兩年無法躍遷到4G。”

至於當下5G的發展現狀,張平院士總結稱:

我們對它的深度挖掘還不夠。

這是因為,如今5G與4G的差異除了速率外,更多體現在高帶寬高可靠性兩個維度上,但普通人的需求只有速率這一方面。

高帶寬和高可靠性,給工業互聯網帶來的顛覆感更大。

高可靠性為例,有些行業一旦出現通信故障,就是大事故,系統可靠性99.99%和99.9999%背後的技術價值差異,可能是十萬和百萬級的。

張平院士提到了國內建於珠穆朗瑪峰6500米高度的、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

除了高度差問題,高峰上的基站還面臨著零下45度低溫和極限風速(13~16級)的可靠性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確保通信信號的穩定,是5G技術的一大優勢。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不建議高校盲目設元宇宙系,但元宇宙不能不做

圖源央視財經

張平院士認為,之所以5G目前給人的感覺仍然是“還沒站起來”,是因為它還缺少一個合適的平台,能夠適應所有行業的新需求。

這個平台什麼時候會出現?“可能還得2~3年。”

平台之外,同樣有不少人關心芯片行業對5G通信發展的影響。對此張平院士回應稱:

萬物的通信應該是沒有盲點的。
雖然目前芯片和軟件業確實會對我們造成影響,但我覺得這種影響是暫時的。我們除了從製造上做出突破,也可能另起爐灶,找出一條新的路子,不一定非得按照國外的芯片技術路線來走。”

回到最開始的元宇宙話題,張平院士認為,雖然對於現階段元宇宙而言,5G還只能做到“頭疼治疼”,像在VR/AR上的應用,就只是它潛力的一部分。

但未來元宇宙不僅會需要5G,還需要更多技術來做成一個基礎設施,讓它真正成為一個能自動生成內容的體系,將技術與解決需求融合起來。

6G擁抱AI和太空

但無論5G技術的未來如何,6G已來,而它給行業帶來的也同樣不止是速率、帶寬或可靠性等方面的提升。

針對6G和5G的區別,張平院士給出的2點差異,在“智能”和“空間”上:

一方面是空間,6G希望通過泛在接入方法,將通信範圍從原來的陸地“萬物互聯”擴展到整個陸海空,也進一步了提升對深空通信的技術要求。
另一方面是系統決策能力,我給它起名為“靈”。在高級智能體這個說法和技術出現前,它會根據輸入的需求,自動代替人類去做一些決策。

事實上,在AI發展起來之前,國內無線通信領域就已經在探索自動決策技術,通過輸入數據提升系統對環境的感知能力,基於概率論等理論預測出結果。

如今AI的出現,進一步提升了系統對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例如在基於手機端有限算力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計算AI模型,是未來6G系統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不建議高校盲目設元宇宙系,但元宇宙不能不做

而這些特點,也正是6G未來能給我們帶來的不一樣的體驗,包括從毫秒級到納秒級甚至更低的時延,以及通過通感算控一體化等方式將通信連接變得更智能

通感算控一體化網絡,即同時具備物理-數字空間感知、泛在智能通信、計算與控制能力的網絡。

張平院士認為,雖然優勢已經有所體現,但目前6G技術的發展還存在不少待突破的地方:

缺少引領性基礎理論、必要支撐環節基礎薄弱、“殺手級”應用平台尚缺、開源生態尚未完備……

簡單來說,目前從理論、技術到應用生態,6G都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不過,如果6G下一步發展是空間上的延展,對於馬斯克重點發展的衛星互聯網技術,張平院士怎麼看?

相比在陸地上做到覆蓋全球,衛星相對來說可能成本會低一點,這是一個非常有想象力的地方,但我覺得不是特別難。如果我們把它設計好了,我們也能做到,據我所知國內已經有一些衛星互聯網公司了。
當然,單純從通信人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手機能不能直接與衛星聯繫更感興趣。
但手機的發射功率是有限的,典型值也就200mW,它要是想和天上的衛星建立通信,又可能需要增加手機功率,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一些影響,這裡面肯定是需要做一些取捨的。

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不建議高校盲目設元宇宙系,但元宇宙不能不做

對前沿理論的探索及技術演化趨勢,既不能簡單否定,也不應當輕易跟隨、直接進行商業化運作

下一代通信技術如此,元宇宙等Web 3.0相關技術也應如此:

元宇宙不是紅海,它是一片藍海,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講應該是大海,因為這個探索的過程不一定是一帆風順的。

作為2022年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特邀的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之一,張平院士將在會上做《元宇宙發展分析及支撐技術》的報告。

隨着元宇宙話題大火,各種熱點也隨之而來,其背後的本質是什麼、究竟應當如何看待,是張平院士想要解答的關鍵問題。

在今年的CNCC上,元宇宙會成為怎樣的熱點話題?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787954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2-11-14 22:24
下一篇 2022-11-15 0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