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問》大事件 | 曹星原 :NFT加密藝術應回到數碼藝術本質 目前發展受限於運算速度和顯示屏幕

5月27日晚間,著名美術史論學者、2003年起執教UBC美術史系曹星原坐客《8問》大事件,獨家解讀NFT加密藝術的價值。

在《8問大事件》直播間,曹星原表示當前的實體藝術作品和NFT沒有發生真正的關聯,她認為NFT加密藝術應當從數碼藝術本身出發,現在的運算速度和顯示屏幕限制了數碼藝術的發展,當技術瓶頸被突破,數碼藝術將迸發,揭開NFT加密藝術的新時代,而目前我們處於文化傳播、發展的關鍵歷史節點。

以下為曹星原主要觀點:

文化傳播、發展正處於關鍵節點,類似印刷技術迭代時期

NFT其實在2014年就出現了,2017年因為加密貓而火,因為加密貓,NFT加密藝術品市場出現,但是沒有火。其實很多NFT的加密藝術之前在網上都是幾元、幾十元的,今年2月份起,突然100元的變成了2萬、3萬、6萬,有些圖其實並不好看,但價格驚人。

NFT加密藝術最著名的事件是beeple的5000天放到佳士得上拍賣,最後拍賣金額將近7000萬美元,在我們圈內看來,即便放在實體作品,也是非常高的價格。在Beeple之後,Andy Warhol的作品又再一次點燃了NFT市場的熱度。

Andy Warhol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波普藝術家,他花了很多瑪麗蓮夢露的絲網印版畫肖像,在他去世后,有人在他電腦里找到他生前用電腦做的一張圖,將這張圖上傳並拍到非常高的價格,這兩件事情讓我們藝術圈的人都很激動。

所以NFT現在火得不得了。我們現在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節點,這個節點類似於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轉換。

古代的書,一頁上面有多少字,我是用一塊木板把它一個字一個字刻出來,然後印出來就是這張圖。活字印刷術就是我有一大堆簽字,不斷進行排列組合,可以重複使用,書就可以印出來。

書是同一本書,內容一樣,雕版有它的實體,但是當時很多人放不下雕版印刷的情節,就像我們現在放不下實體藝術品的情節。終於有天我們明白了,一本書是雕版還是簽字印刷,內容不變,就像你調出來的字,我的名字叫曹星原,電腦打出來也是曹星原,概念一樣。

作為藝術品,雕版的版有自己的物體機制。我們要李青,版畫就是版畫,作品照片打印就是作品照片打印,打印地再清楚,它不是版畫,它是照片。

如今實物藝術品的機制和數碼藝術也不一樣,數碼藝術本身就是作為數碼出現的。技術的發展會對藝術產生影響。NFT的圖可以是瞬間藝術或者時間藝術,我對很多數碼以數展覽,包括沉浸式的、體驗式的,我有個疑問,我到底有多少時間站在一件作品面前?很多NFT加密藝術的時間是幾秒鐘,這種體驗是以往的數碼藝術不具備的。

如果我有比爾蓋茨那樣的房子,客廳有一個虛擬的大魚缸或者大屏幕,那麼這些圖我就有不斷地換,找人做圖。這個圖永遠不是實體的,會根據環境切換,比如我請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來家裡吃飯,屏幕就會變成宋代的一個NFT藝術作品,光線可以是動態的,還能進行配樂,這是以往任何一種藝術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如果我能有這樣的一個客廳,我肯定願意去網上花幾十萬美元買作品,相對於這樣第一個客廳,幾十萬美元算什麼呢?而且清晰度也夠,不可重複,具有獨創性、想象力、有製作。

所以我想應該純粹從數碼藝術處發,而不是實體藝術掃描出發。

NFT應從數碼藝術出發

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用電腦製圖,NFT其實就是對這種電腦製圖的版權的保護。

我對它的前景非常看好,但唯一的問題是,當實物藝術品掃描去拍賣的話,就有點像國內這種藝術家簽名的版畫。

實體藝術掃描上NFT,我的理解它是一串代碼,類似淘寶上的一個訂單號。其實它沒有和實體藝術發生真正的密切聯繫。這副NFT被人買走了,是不是我還可以再重新拍一次?下一次我掃描的像素更高,技術更先進,那上一幅作品的持有人怎麼辦?

類似於概念藝術出現的時候,我們會想你怎麼可以把一個概念當作藝術品賣給人?但當一個概念藝術慢慢被人接受的時候,就是牆上印一排字,就是概念藝術了。其實買家買到的不是一個實體作品。概念藝術的商人,最精彩的部分是把人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轉化成藝術品,所以概念藝術最後還是會牽扯到一個實體作品,但最重要的是作品背後的概念。

NFT現在就好像概念,現在害沒有人搭建起和實體藝術之間的橋樑,只有這個問題被解決的時候,NFT和實體藝術才會產生真正的關係。如果只是掃描,那麼一年之後,這個作品會被新的技術淘汰。比如說《清明上河圖》,現在冒出很多會動的版本,就把掃描版的淘汰。

我認為NFT源自電腦藝術作品,本來就應該是數碼作品,而不是實體作品。原先數碼作品上傳後步容易保護,很多人會直接用,或者進行一些微調就用,NFT的出現令數碼作品得到保護,至少原創作者、地位不容改變,可以被溯源,技術上的事情就讓技術去解決。

當然我也期待有人去解決實體藝術和NFT之間存在的問題,實體藝術如何真正綁定到NFT上,也很值得期待。

藝術風格變遷實際是科技變遷

美術史沒有什麼美術斷代史。

文藝復興風格、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寫實主義、印象主義……並不是藝術家說我想這樣畫,而是科技的發展給了他們創作的可能性。

文藝復興對透視的使用,科學、醫學上有了進步,有人對人體解剖進行了研究,對人體的結構、肌肉、骨骼研究透徹,藝術家就把這個借用到他們的作品當中,於是他們畫的人就很準確,有透視深度感,又有準確的骨骼和肌肉。

印象派是光學的,所以印象派借用了對光學的理解。

寫實主義當然有社會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照相術。寫實主義大師庫爾貝有很多不可見人的手稿,他也收藏了很多照片,他的很多作品是直接從照片上畫出來的。

所以沒有風格變遷史,其實就是科技進化史,因為科技進化,所以風格變遷。

回到NFT上,雖然我們現在的數碼文化、數碼技術水平很高,我們能做更多的事情,但運算速度和顯示屏幕仍然限制了我們的發展。如何將數碼藝術展示在空氣裡面呢?現在我們的顯示器局限了我們的數碼藝術,一旦這個技術突破,數碼藝術會有更大的飛躍,那麼NFT——原生的數碼i藝術作品,會有更大的想象力。

《8問》大事件 | 曹星原 :NFT加密藝術應回到數碼藝術本質 目前發展受限於運算速度和顯示屏幕

本文鏈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6642390

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

(0)
上一篇 2021-05-28 19:36
下一篇 2021-05-28 19:56

相关推荐